注册

李鸿章是“科技控”:引高科技多次开创国内先例


来源:中国新闻网

除了饮食外,李鸿章的个人爱好是对“新玩意”极其感兴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科技迷”。哈佛大学学术泰斗费正清主编的《剑桥晚清史》说:当李鸿章和他的淮军乘着从英国商行租来的轮船通过太平军控制区沿长江顺流而下时,他在船上待了3天,因而有机会思考西方技术的价值。

爱好“新玩意”

除了饮食外,李鸿章的个人爱好是对“新玩意”极其感兴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科技迷”。哈佛大学学术泰斗费正清主编的《剑桥晚清史》说:当李鸿章和他的淮军乘着从英国商行租来的轮船通过太平军控制区沿长江顺流而下时,他在船上待了3天,因而有机会思考西方技术的价值。李鸿章从上海不断地写信给曾国藩,赞扬外国军队遵守纪律和外国枪炮的巨大破坏力。他在评论一次战役时说,“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

他迷“高新科技”可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穷其一生的爱好。如果有心之人对他的奏折稍加整理,那就是一篇科技论文。李鸿章曾写过一份中国最早的科普文章——“蒸汽动力运转奏折”:“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在那个“科盲”时代,这样的“科普”奏折算是凤毛麟角了。

李鸿章的这个爱好,一定为他赢得不少“实利”。当时朝廷因为知道他“识货”、“懂行”,很多公务采购大单都让他经手办理。据说他在天津的住处周围就像一个喧闹的万国商会,各色人等都来推销:德国的炮、英国的船、美国的西洋参、荷兰的船运等等。如果真像某些人说的,他的财产等于现在的10亿人民币,那么,这中间有不少应该来自于这些“交易中介费”。他不收有人也会代收,此事古难全。

李鸿章爱好“科技产品”的故事一箩筐,如某年某月李到英国,对英国的一架缝纫机看呆了,李老不惜重金,给老太后购回一台!某年某月李老坐到刚发明的X光机上拍了张照片,成了中国第一个使用X光设备的人。

“科技迷”李鸿章还是个“克虏伯大炮迷”。1866年7月27日,中国代表团参观了克虏伯。李鸿章接到报告:“他(克虏伯的创始人阿尔费雷德·克虏伯)热情、好客,不像英国人、法国人那样藐视我们的长衫、马褂和长辫,他彬彬有礼地用盛宴款待我们这些中国人!”

1871年,李鸿章一口气向克虏伯买下了328门各种口径的大炮,布防在大沽口、北塘、山海关等炮台,首先稳固北京城的防务安全。

看他1874年的奏折,这个“克虏伯大炮迷”对克虏伯后膛炮相当精到:“后膛装药枪炮最为近时利器。查格林炮一宗不能及远,仅可为守营墙护大炮之用。惟德国克虏伯四磅钢炮可以命中致远,质坚体轻,用马拖拉,行走如飞,现在俄德英法各国平地战阵皆以此器为最利,陆军炮队专用此种,所需子弹之价格与炮价相等。”对克虏伯大炮的偏爱,使李鸿章在1877年率先于淮军中装备了19个炮营,共有克虏伯大炮114门。每营有正勇144名,有克虏伯四磅后膛钢炮6门、马150匹、车19辆。一不小心,李鸿章又成了中国炮兵的鼻祖。

1877年春,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同意了李鸿章的要求,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卞长胜、查连标等7人到德国埃森接受免费培训。

在克虏伯的暗示下,中国军事代表团与德国甫自德军舰厂家签了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济远”舰的建造合同。之所以选择这家军舰厂,主要原因是李鸿章认为该厂生产的军舰配有克虏伯的龙骨、护甲钢板厚度和舰面的30.5毫米的克虏伯双管巨炮。

1886年8月,“定远”、“镇远”、“济远”从德国千里迢迢远航归队威海卫。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正式成立。在成立庆典上,李鸿章和前来祝贺的克虏伯特使一起走向战舰旁,指着“定一”、“定二”等鱼雷艇说:“结识克虏伯先生是我一生莫大的荣幸,12年前他赠送我多个火车模型,今天,又是他帮我们的驻德公使(李凤苞)和留学生得到鱼雷德磷铜秘炼之法,使我北洋的军力大增啊!”克虏伯在1877年到1896年之间共得到了清政府约2000门大炮的订单。

1896年,李鸿章到了德国克虏伯炮厂。克虏伯人热情地接待了这个公司几十年的大主顾,还为他专门出了一套纪念册。第二天,克虏伯亲自陪着李鸿章去梅喷射击场看望中国留学生。李鸿章对留学生们说:“克虏伯新式大炮最为精奥,只要苦心研究,操练、演放、修整诸事赶紧苦学,必得其秘。中国沿海南至琼州,北至营口,具有建置御敌之炮台。我之老矣,不能效力国家,将来伐谋制敌、御侮保国之重任皆落诸位双肩!”

爱交洋朋友

李鸿章的这个“科技迷”特质又引出了他的另外一个特征:爱沾个洋气。

晚清时代,皇家贵族爱沾个仙气,大臣清流们爱沾个清气,李鸿章不!这人眼睛向外看,做事儿爱沾个洋气:人家让子女学八股文,他却在家里请来美国驻天津领事馆的毕德格在家教儿子习洋文:“公子伯行(李经方)从之习英文,”“季皋(李经迈)朝夕与游,亦从问学。”不但孩子学,他自己也学。《李鸿章家族》里说:(毕德格)“还为他(李鸿章)用中文朗读了不下八百部英文、法文和德文的书籍,使李鸿章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不再生疏。很难设想,当时中国还有哪一位高官像李鸿章这样,用这样的方式读了如此丰富的外国书籍!”这是大事儿,小事上,就连女儿孩子的喂奶问题,李鸿章也在信中这样吩咐:“乳姆既可,啜食一年后,照西法喂牛乳。”

最有意思的是李鸿章办西医院:1878年的冬天,他的夫人突发病症,郎中说是中风,外邪入侵导致半身不遂。吃了不知多少服药,然病就是不见好。无奈之下,李鸿章让英国传教士马根济博士来府一试。6天中,马根济大夫采用了“手摇电机诊治法”,终于挽回了李夫人的性命。李鸿章从此开始相信西医,由兴趣竟引申出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在天津建一所西医医院?他开始做天津的官僚士绅工作,甚至安排了一场由马大夫操刀的“手术秀”。当一个比拳头还大的颈部肿瘤被马大夫顺利摘除时,官绅们都啧啧称奇。在李的积极倡导下,社会人士募集了六千银两,再加上他亲自捐赠的四千两,共计一万两银子。光绪六年(1880)十一月一日,新建医院正式落成,即后来的马大夫纪念医院。《天津通志》有这样的记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规模完整的私立西医医院。

这样的事儿还有很多:李鸿章在江南制造总局里办“翻译处”,送幼童进美国学校,在自己的身边安排数十位洋员,重用三个“海归派”:马建忠、罗丰禄和伍廷芳。聘用外国人作幕友,任用外国人作顾问、教习、海军军官、舰长、仓库管理员、制造局帮办、军事教习,甚至他的外交谈判代表。李鸿章的幕僚里有大量的洋员。其中最突出的有两人:德国人德璀琳和美国人毕德格,德璀琳是工商企业中的外国人联络官。毕德格则负责管理在北洋海军任职的外国人员并总管外国人。以地域和语言为基准,他们两人之间还有一个不太严格的分工:德璀琳支配着在李鸿章手下任职的欧洲人,毕德格则吸引着美国人,有时还有英国人。

[责任编辑:刘涛]

标签:李鸿章 科技控 先例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