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异化的海权:从俾斯麦辞职到马汉学说风靡德国


来源:凤凰军事

1890年,上台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迫使首相俾斯麦辞职,同年,美国海军上校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版了他海权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这看似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示意图(资料图)

提尔匹兹“风险舰队”理论的另一个前提是所谓“集中对分散”,提尔匹兹认为为了维护其全球利益,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舰队必然会分散部署在世界各个利益相关的海域,在北海区域本土分舰队不可能集结太多兵力,这样德国海军不需要太多力气,就足以增加到压倒皇家海军本土分舰队的程度,而皇家海军是不可能放弃海外利益收缩本土的,此时英国就将任德国予取予求。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提尔匹兹似乎完全忽略了德国的地缘特征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直布罗陀海峡这一海域对于英国的特殊意义,妄想可以在不惊动英国的条件下在这一海域发展起一支足以威胁英国的海军,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厢情愿。而英国没有选择“哥本哈根式”的袭击而是选择了与德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这也是提尔匹兹始料未及的,按照提尔匹兹的想法,采用征兵制的德国海军在人力上有着对英国的巨大的优势,英国是无力与德国展开造舰竞赛的,在无法在本土水域长期集结舰队又无法展开军备竞赛的情况下,英国应对德国海军发展的措施,就只有所谓“哥本哈根式”的袭击,这也就是所谓的“危险地带”,当英国用造舰竞赛应对德国的“风险舰队”时,这种不按提尔匹兹和威廉二世想法出牌的“违规”行为,是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的。

如果单论“风险舰队”理论本身,是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的,但是任何理论,都是有其适用范围的。尽管“风险舰队”是由德国人提出的理论,但是这个理论却并不适用于德国,德国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德国建立一支“风险舰队”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不立即触动英国最敏感的神经。而对于德国本身来说,其“风险舰队”成立的一大前提,是所谓“大陆同盟”的存在,也就是欧洲大陆上主要的海军国家,在外交上对德国起码都是采取善意中立。然而现实正好相反,在欧洲大陆主要海军国家中,法国由于普法战争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而成为德国不死不休的仇敌。而为了反德,法国一直在尽力的拉拢英国,德国指望联法反英无异于缘木求鱼。而俄国在尽管俾斯麦时代尽管在经济上与德国多有龃龉,但是至少因为在政治军事上尚保存着一定的同盟关系,但是当威廉二世拒绝与俄国续签再保险条约的同时,就已经注定无法再阻止经济上早已形成坚固利益链条的法俄两国在政治军事上迅速形成同盟。而当威廉二世反应过来试图弥补的时候,德国已经完全无法提供足够的筹码以离间法俄同盟或组织英俄接近了。而在再次一档的海军国家中,除了德国的铁杆盟友奥匈帝国外,意大利尽管与德国存在同盟关系,但是却特别把英国摘了出去,实际上这也代表了意大利几乎不可能被德国绑到对抗英国的战车上。实际上,在威廉二世放弃了俾斯麦的欧陆平衡政策之后,德国已经迅速的在欧洲被孤立。“风险舰队”的外交基础,在“风险舰队”启动之前,就已经被彻底打断了。

“风险舰队”实践的最后一个基础,就是拥有全球利益的英国无法通过极大削减其他海域的兵力最大限度的在本土集结主力舰队,同时采用募兵制的英国皇家海军在人力上也无法与采用征兵制的德国海军展开造舰竞赛,从而使得德国海军能够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度过所谓的“危险地带”。但是狭窄的北海似乎限制了这位德国海军“天才”的视野,使得他完全无视了淹有四海的“日不落帝国”有足够的利益去收买地区性强权而德国却毫无应对手段,也无视了英国海军高度的机动性。前者使得英国可以通过利益交换获得地区性强权的同盟以协助支撑英国在该地区的利益,以便英国能够将尽可能多的主力舰调回本土水域,后者则意味着强大的英国海军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向该区域投送足够的力量以保障盟友的忠诚。而所谓英国由于人力完全无法与德国展开造舰竞赛更是被事实证明为无稽之谈。皇家海军迅速通过裁汰旧舰和采用预备舰制度(只维持战舰日常运作巡航的必要人力,缺额战时由预备役人员迅速补齐)和海军预备役人员制度弥补了人力缺口,而德国征兵制的人力优势也并不像提尔匹兹所期待的那么明显,毕竟庞大的德国陆军每年也要吸纳大批适龄人力,同时征兵制也决定了德国海军每年会有大批受过训练的老兵退伍而补入大量毫无经验的新兵,而每年大批毫无经验的新兵上舰也就意味着德国海军无法像英国海军那样缩减预备舰人员编制的同时仍然能维持这些舰艇日常活动,这也就使得提尔匹兹所期待的人力优势化为泡影。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海军在军备竞赛上的经济劣势就更形明显,实际上,当英国决定启动与德国的造舰竞赛,并通过种种外交手段完成皇家海军本土“大集结”时,德国就已经输掉了“风险舰队”。

[责任编辑:胡楠]

标签:德国 海军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