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就在为老板跑腿、出差、做项目。”进入研二后,李伟的研究生生活越发充实起来。只要没有被导师派外出任务,李伟就会一早赶到实验室,开始查找数据库资料、画图、做实验,在实验室里钻研到晚上10点左右才离开。“师生+主雇,这是我定义的研究生阶段的新型师生关系。”
2. 怕吃苦、高消费、没责任感、好高骛远成了他们的缩影
2005年9月,中青院青年发展研究院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公众中的形象已经跌到20年的最低点,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精神萎靡不振”。特别是出生于8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着“社会责任”和“道德信任”危机。怕吃苦、高消费、没责任感、好高骛远成了他们时代的缩影。
从现代教育意义的理解,受教育就是培养和塑造一个高素质的人,促进人的发展,也是国家所提倡“素质教育”的主要部分。但现实是,很多人却认同: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文凭、找份好工作,或升官发财。虽然偏离了受教育的原点,但不得不承认这是本质上的目的。读大学成了改变人生,获取金钱和“成功人士”的必经之路。
现在很多大学生疑惑自己是不是普通劳动者?作为高端的就业者,却要和低端的农民工竞争就业岗位,这在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现实与愿望总是相违悖的,当拿着毕业证走出校园时,才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宠儿”。在上大学之前,都抱着“有了大学毕业证就不愁了”的初级思考,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思想留下的痕迹,或多或少,从农村到城镇,还在为“铁饭碗”的未来梦想着。这就如自我感觉良好地在象牙塔里筑了一道坚固地“马其诺防钱”,把文凭当成了威猛无比的火力点,所向披麾。
在面临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后,大学生们才发现,象牙塔不再是鎏光溢彩了,原来心里面的那道坚固的“马其诺防线”失去了效应,彻底崩溃了,成了一道意识中的摆设和内心的伤痛。突然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和农村劳动力一样。这时“读书无用论”又抬头了,形成“反知识经济”的逆流,这种浮躁的读书理念左右着当今的大学生,使他们更多地迷惘于读书的意义,对读完大学的回报上的疑惑。特别是机会的平均化,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一个成功者,往日最低贱泥腿子、商人,也可以与读书人一起平起平坐了。那种读书求知的热情受到空前打击,“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瞧瞧,连卖茶叶蛋的也比专家强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