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诞生记:拿什么来吸引80、90后?
2009年09月04日 11:18三联生活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三联生活周刊:蒋经国的形象很正面、很积极。他和蒋介石之间的父子情也表现得很感人。

韩三平:我们在塑造历史人物时的出发点还是真实。你比如说蒋介石和蒋经国,他们除了都是国民党的骨干以外,还是父亲和儿子,所以当然要敢于表现他有父子情啊。另外有一些心里话,蒋介石他也不能对着别人去说,他只能对蒋经国说。

蒋经国这个人物,在当年是一个30多岁的青年,就凭他当年30多岁这一条,说他有多么彻底的腐朽没落,他不可能的。他当年还是想励精图治,想改变现状,甚至想推动国家民族发展。蒋介石那时60岁左右,固执、保守、没落,但在蒋经国身上未必是这样的。第二,蒋经国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在苏联卫国战争时候,是拿着冲锋枪跟德国人打过仗的,他是职业军人,跟那种大少爷完全不一样。他身上有许多应该是很优秀的东西,《建国大业》可以说是真实地表现了这种东西。

既然这部电影是丰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那就所有历史人物或者说重要的历史人物都要有所表现,不能忌讳。比如说杜月笙的形象,也是重大历史题材影片里第一次。我们在创作时有一个观点: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不能完全和他的道德品质画等号。政治态度没落的人道德品质并非必然败坏,政治态度进步的人,道德品质也并非完美无缺。

三联生活周刊:在共产党领袖的表现手段和表现细节上,《建国大业》相较以往也做出了突破,比如展现出他们喝醉酒的样子、周恩来发怒的样子等等。

韩三平:这应该说也是尊重历史事实。毛泽东也是正常人,胜利了以后高兴,相当于你们领到奖金以后高兴。高兴了以后怎么办呢?喝酒啊,唱歌跳舞啊,都很正常。共产党的领袖也有受到挫折的时候,比如说在冯玉祥的问题上,确实就没能很好地保护冯玉祥。那周恩来也勃然大怒,甚至怒发冲冠,拍桌子砸板凳骂人啊,这都正常的,就是说尽量表现这些历史人物有血有肉。还有,毛泽东可以五六天为了淮海战役不吃不睡,但是一旦拿到胜利的消息以后,就感觉身心疲惫,很沉重地说:今后长江以北没大战了。常人的喜怒哀乐在这些风云人物、政治人物身上,作为人的本性他是一样的。人物塑造不能简单化和概念化。

三联生活周刊:90年代,您曾经拍摄过一部影片《毛泽东的故事》,这部电影对您在《建国大业》中塑造毛泽东有何帮助?

韩三平:我17年前拍过《毛泽东的故事》,拍这部电影跟我这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或者就是说跟潜意识的一些东西有关系。比如说英雄崇拜。我们这一代人也有英雄崇拜,就相当于你们这一代人有追星一样。追星和英雄崇拜它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追的更多是政治明星、军事明星,你们追的更多的是电影明星、体育明星。

这些优秀人物身上有什么呢?我觉得至少他有三个东西:第一是超常的智慧,第二是迷人的魅力,第三是不同常人的性格。

我认为毛泽东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英雄。2000年美国时代集团搞了一个评选,从1001年到2000年中的众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评选出100个影响人类社会的优秀人物,和100件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件。中国有两个人物当选:孔夫子和毛泽东。100个事件里,也有一件事当选,就是毛泽东领导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晚年肯定也有错误,而且是受到历史的局限,这恐怕就是一种必然。但他在最辉煌的时候,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业绩。

三联生活周刊:您怎样看待1945~1949年的毛泽东?

韩三平:这是毛泽东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他最有创造力、最气吞山河的时代。1945到1949年。他的事业,他的政治追求,他的理想,达到了顶点。这个时代的毛泽东是无法战胜的,他身上最优秀的东西全部表现出来了,最高超的智慧,最不易表现出来的才华,全表现出来了。他两年之内指挥了人类历史上很难找到同等规模的三次大战役——辽沈、平津、淮海。任何一个军事家都无法和他比拟,包括拿破仑都没法和他比拟。另外一个就是他性格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潇洒,那种胜利者的自信给他带来的博大胸怀,这在他晚年是没有的。晚年他甚至丧失了这种优秀品质。那时候他的胸怀非常博大,什么历史人物在他眼里都是可以超越的。

三联生活周刊:在银幕上塑造毛泽东的电影形象时,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韩三平:这个怎么说呢……因为他的命运变化太大,大到不可理喻。一个韶山的农民,最后成为共和国缔造者,他的命运的逆转,跟一个会唱歌的少年变成了歌星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有几亿农民,为什么唯独他战胜了所有政治力量,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唯有他拿着一把雨伞去安源,到最后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他具有人格的魅力、人格的复杂性,多重优秀品质集于一身的魅力。一个农民组织了一支几百万人的军队,从钻山沟、建立根据地,到最后一步一步,建立了一个国家,成为举世瞩目的一个人物,不是那么简单的啊。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目前最好的表现毛泽东的演员是谁?

韩三平:我只能说现在我们觉得唐国强是演得最好的。但是他肯定不是最后一个演的,我相信肯定会有更好的,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嘛。毛泽东和蒋介石处理起来到底还是不一样,他更加神圣,我们的禁忌更多,这个不容否认。但我们觉得,唐国强还是胜任的,演到目前应该算是最好的。

唐国强自己悟性很好,我们在导演时,只不过就是说,不要那么使劲儿,跟他过去的表演比,稍微卸下来一点,更多表现一个伟人在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面前表现出来的一个常人的心态,一般人的心态。

正面的那就不用说了,北平还没有打下来,北平什么时候能够占领,都还不是定论的时候,但当时已经决定,新政协的会议就在北平开。你想他这政治气魄有多大。最后果然全部按他的愿望实现了。

三联生活周刊:蒋介石和张国立,在外形上两人并不相像,您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决定由张国立来饰演蒋介石的?

韩三平:历史人物在银幕上的展现,当然我们遵循两个原则,神似和形似。但是有时候随着历史的久远,神似超过了形似。性格精髓是什么,文化精髓是什么,他骨子里渗透出来的精神气质是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你仔细去观察张国立,张国立有时沉默的时候,脸上有一种末路英雄的状态,有英雄气但又有点茫然。另外他确实还是蛮像的,至少大框架像。张国立是一个职业演员,演一个角色除了精神气质和形象外,还要具备一个东西,就是演技。最开始我们确实找的是陈道明,但后来他由于各种原因,主要还是时间问题没来。张国立现在到底演得怎么样?我自己很满意。

你比如说,冯玉祥和蒋介石的戏。冯玉祥应该是蒋介石必杀之而后快的一个人物,但是,冯玉祥和蒋介石又是拜把兄弟,不得不说他俩又有很浓郁的个人感情。蒋介石是有双重人格的,他又是个人,又是个政治家。他想杀掉冯玉祥,但是冯玉祥死了以后,他的那种多重的一面,我觉得张国立表现得挺好的:既消除了一个政治上的隐患,但又失去了一个把兄弟。

再比如说姜文演毛人凤,这个毛人凤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特务,姜文演得也很好。其实姜文也有浓厚的毛泽东崇拜情绪,他跟我说,他想演毛泽东。但是他也说,对他来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他要有多年的酝酿和准备,时机尚未成熟。我们希望他能如愿。

三联生活周刊:影片中也塑造了一些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形象,比如刘烨饰演的闯进阅兵式的老兵。

韩三平:这个老兵是个虚构人物。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特点是,它的结构是两大政治力量的较量,也是两种情绪的较量和展现。国民党这边的灯红酒绿,车流滚滚,装甲车汽车大炮火炮一应俱全,但是,没有生命力,是清冷的、灰蒙蒙的、湿漉漉的、压抑的、悲凉的。共产党这边是阳光的、暖洋洋的,虽然是土布衣服烂步枪,平房,小村落,但是生命力是博大的,是健康的。它是两种情绪不断地来相互冲击和对抗,形成这个影片的戏剧冲突,来抓住观众。

三联生活周刊:您如何看待历史中的人民群众和英雄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

韩三平:英雄在顺应大多数人民想法的时候,引领大多数人前进,这是我的英雄观。但是有个前提:你必须顺应大多数人的要求,或者代表大多数人的要求。这就是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蒋介石失败、毛泽东胜利的根本原因。蒋和毛都是英雄,但是毛泽东代表着更多人的追求和希望。比如说,耕者有其田,毛泽东就可以把这个口号高高举起,而且切实实行;蒋介石他连那口号都不敢喊,因为他是代表大地主阶级的啊。但是当时中国大多数人要求什么?要求耕者有其田,要求民主,要求温饱,反对独裁,反对特务,反对法西斯。其实这和西方选举有什么区别啊?你是54%,我是46%,你当总统我不当,这不是一回事儿么?你仔细想通了都是一回事。毛泽东为什么胜利?是他代表更多的人。只不过那时候不是选举,而是采用暴力手段,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英雄、优秀人物怎么才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呢?看你是不是代表着更多人的利益。

三联生活周刊:影片中表现了第一届政协的召开,您怎样看待第一届政协的召开,并且处理它在影片中的位置?

韩三平:在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共同参政、议政,这是中国施行了60年的一种政治体制。应该说它代表着当时条件下的合法方式,我们一定要注重当时的条件。

这个电影表现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100年的战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国共内战,基本上100年战祸不断,给整个民族伤害特别大。从战国时期到现在,中华民族历史伤害最大的就是这段时间。要迅速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啊?和平建国,统一建国,这是我们当时最迫切的一个要求。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一样,首先要和平,首先要安定,然后再来城市建设。你说当时能停下来,搞什么民主选举吗?所以电影里有一句话:三步并作两步走。

毛泽东胜利了,是因为他团结了大多数人,众多的第三党派,众多的风云人物,比如宋庆龄、李济深、蔡廷锴,包括张澜,等等等等,这些人当时在中国政坛都是有影响的人物,各自都影响着一批人。毛泽东团结了他们,就团结了大多数人,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在真实地表现那段历史。

三联生活周刊:连年内战,对当时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但这部电影缺乏在这方面的细节表现。

韩三平:所有战争,不管它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进步的还是没落落后的,是推动历史发展的还是阻碍历史发展的,都是我们不乐见的,它们都是对人类社会的伤害。但是你要看到一条:当时你只能用这种手段来解决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美国为首的盟军,跟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的战争,没有盟军的强大战争力量军事力量,哪有最后的胜利?在历史的过程中,肯定是有人会受到很多伤害的,但是为了使历史迅速趋于和平,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战争来打掉一方,才能达到平衡和稳定。战争带给普通百姓的肯定都是创伤、灾难,但这不等于可以没有战争。毛主席说得很清楚,用正义的战争来最终消灭所有的战争。

三联生活周刊: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再来表现这段历史,《建国大业》比起之前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突破在哪里?

韩三平:我肯定不能说我比人家高明,但是历史在发展。今天的摄影机和20年前的摄影机不一样,它拍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今天的声音制作和20年前的声音制作,它拍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肯定比过去在技术上、工业上要精彩。内容上我觉得我就不要多说了,最后大家看电影呗。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马戎戎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