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诞生记:拿什么来吸引80、90后?
2009年09月04日 11:18三联生活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韩三平谈《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导演韩三平 摄影:蔡小川

“既然这部电影是丰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那就所有历史人物或者说重要的历史人物都要有所表现,不能忌讳。我们在创作时有一个观点: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不能完全和他的道德品质画等号。政治态度没落的人道德品质并非必然败坏,政治态度进步的人,道德品质也并非完美无缺。”

记者◎马戎戎

三联生活周刊:您怎样看待1945~1949年这几年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意义?

韩三平:在中国近代史上,这4年多的时间,是变化最大的一段历史。不光是在政治制度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中国人的观念、文化、经济、军事、教育,都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最翻天覆地、最波澜壮阔的。

这段历史有着很浓厚的国际背景,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主的、进步的、和平的力量战胜了法西斯之后,全人类都在思考:人类应该怎么办?人类应该怎么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浩劫。

这样的浩劫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是什么呢?法西斯专政,独裁专政,军事独裁专政,特务专制。三个大的法西斯独裁的军事集团: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日本军国主义,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法西斯,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意大利法西斯,给人类制造了空前的灾难。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灾难比任何自然灾害,还有人类历史上过去的人和战争,带来的创伤和伤害都要大得多。

中国当时作为一个国际社会的大国,虽然不强,但是大国,4.5亿人口。作为一个胜利国,中国毋庸置疑被放到了这个人类大环境中——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应该怎么办?

我们选择了抗战胜利以后,一直到1949年这段历史进行创作,因为这段时间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巨大问题是跟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步。

自然灾害面前人和人往往很容易团结,不管是政治、文化观点不同,甚至意识形态立场不同,面对自然灾害,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往往容易团结起来。但是人和人之间出现的问题,再加上伴随着发达工业和高科技,是不得了的。所以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向何处去?势必出现两大截然不同的对立的政治集团,这两大不同的政治集团代表着不同的历史观、意识形态、政治观、文化观,一直到经济立场,这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这两大政党和政治集团之间,又有很多第三势力,比如民主党派。这是一个非常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我自己奉行唯物史观,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发生变革,但势必也会出现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军事力量来阻碍这个变革。这两大政治集团就因此开始较量,政治较量延伸到军事较量,乃至延伸到经济、文化、社会,甚至包括每一个人,都在选择。

三联生活周刊:电影的时长是有限的,面对众多史料,取舍材料的原则是什么?

韩三平:三个角度,政治角度、军事角度和经济角度。这是人们社会生活最主要的三个方面。《建国大业》反映的是一个重大历史时期,因此必然有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事件中,势必就有很多叱咤风云的、具有高度代表性的人物,比如毛泽东、蒋介石、宋庆龄、李济深、张澜。这部电影是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环境作为背景,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我们主要叙事的支点,以重大的历史人物作为我们浓墨重彩表现的重点。历史应该说它是循着自身规律发展的,同时是人民创造的,但是风云人物在历史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我们把1945到1949年的重大事件,高度浓缩地来表现,然后着意刻画这个历史事件中所涌现的人物,最后展现一个历史事件的归结。结论是1949年以共产党为首的政治集团、军事集团和意识形态集团胜利了。以蒋介石为首的集团失败了。结论是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新的国家,一个新的政体,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联生活周刊:“二战”结束之后,整个世界的趋势都是要求和平、民主、进步和发展,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却偏偏陷入了4年内战,您怎样看待这个历史史实?

韩三平:两大政治集团和军事集团为了表现各自的政治主张和国家的主张、政体的主张,要进行较量。这个较量在谈判桌上是无法完成的。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和平是无法在谈判桌上完成的?

韩三平:历史往往是这样的,哪有政治制度的变革在谈判桌上就完成了?那人类社会就没有战争了。几千年来的人类社会变革伴随的是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人类战争。不光是东方如此,西方也是如此,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资本主义最后战胜封建主义,也是经过长期战争的,付出的代价也是极为昂贵的。中国共产党战胜蒋介石,不是说谈一谈,协商一下就能解决的。但是我们要表现一个什么问题呢,以毛主席为首的政治力量战胜了蒋介石以后,他们采用什么样的政治方式和政治体制来建立新的国家?这就是根本性的不同。蒋介石是搞专制,搞独裁的,我们搞民主协商,多党合作。但是有一个前提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这是我们坚持的一个基本前提。

三联生活周刊:重庆谈判时,国内各界存在很大的呼声,希望国共两党联合执政,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影片里反映了这一点,但同时也指出这是不现实的。

韩三平:国共两党联合执政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它不现实。体育比赛也是这样,你说咱俩协商一下,今天你当第一我当第二,明儿你当第二我当第一,这可能吗?根本不可能。枪一响,跑,谁跑前边,谁就是胜利者。这跟政治斗争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就是人类的本性。所以,有时候,战争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前提是你要有一个正确的政治主张,一个历史主张。所以一句话,共产党代表着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蒋介石实际上阻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电影中我们就表现了这一段:国民党对不同政见者的屠杀,对共产党军事上的剿灭,在制度上的虚伪民主。国民党也搞选举,但那选举完全是用强权逼着选的,而且是违背了民意的。电影也表现了国民党对多党合作、对各个政治派别是采用极端手段的,查封民盟,暗杀民主人士,在军事上大军围剿共产党。它企图消灭不同的政治力量,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方向的。所以在电影中,美国人也很不同意这种做法,美国人抽掉了对蒋介石政权的支持,它垮台的速度就更快。

三联生活周刊:影片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片段:蒋经国奉蒋介石之命到上海去“打老虎”,以及蒋介石和蒋经国谈心,指明“打老虎”不能再持续下去,再持续下去就会亡党。为什么会安排这两个片段?

韩三平:我个人有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经济状态决定政治状态,这跟今天的中国也非常符合。

我们一方面从正面来写共产党为什么会胜利,另一方面从侧面甚至反面来写国民党为什么必然失败。国民党当年在经济上已经非常腐败:那种官商、官倒,那种家族经济,不顾人民死活疯狂席卷财富的手段。四大家族不仅在控制政治,甚至控制着经济和文化,那这个国家怎么发展?

我们刻意表现了这一段历史,是希望能对今天的现实中国有所借鉴。特别是腐败、官倒,都能从电影中找到很多写照。我们希望这能引起今天中国人一定的思考,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目的。一个电影总要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观赏作用、审美作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马戎戎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