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爱的教育缺失
生命之轻
主笔◎朱文轶 吴琪 记者◎王鸿谅 蒲实 实习记者◎许程程
没有任何征兆,10月28日傍晚,43岁的程春明被从不相识、22岁的付成励杀死在了自己的课堂上。高瘦的身躯倒下的时候,他对周围一切仍然毫无戒备。他对台下的听众再熟悉不过了,其中几个学生跟他一起去过他的新居,还有几个常常和他在学校不远的京表小吃市场吃牛肉面、喝啤酒。
当天要讲的《比较法总论》还没有正式开始。程春明醒目地倒在血泊里,系着学生们熟悉的金色领带,穿黄色衬衣、黑马夹,戴金边眼镜。他那条标志性的灰色毛线围巾没有能挡住锋利的刀刃,沾满了鲜血,飘散在地上。凶手根本没有给他留出生路,他从程春明的右侧窜出来,第一刀就砍断了右颈动脉。身体里全部的滚烫血液,经由心脏,从动脉的豁口处喷涌而出。
在接到自首报警赶来的公安将凶手控制时,有学生碰巧看到了那年轻而绝望的眼神。他回忆说:“他的眼袋很深很重,眼圈很黑,感觉很灰暗,经历了不小的精神挣扎。”程春明没有看到这双眼睛,他没法明白这双眼睛里的巨大仇恨从何而来。他可能连这个当面夺走他性命、名叫付成励的年轻人的面部轮廓都没看清,他对他一无所知。在后来沸沸扬扬的传闻里,这两个年纪相差21岁的人成了传说中的“情敌”。
他死得毫无征兆。要说程春明生前被何事困扰,这位法国留学回来的青年教师可能列举出一箩筐:这些年,他的工资涨得很缓慢,在家里他的收入还比不上比自己年轻十来岁的妻子;他12年的异国留学生活就够曲折了,回国后,他在学校的仕途上走得同样坎坷,他的副处长职务只做了两年就在换届时候给顺理成章地撸掉了;他这个人没什么心机,跟学校和学院的领导就是相处不欢。
他被一些学生爱戴,可在中国政法大学,总的说,他是个边缘人;他为人处事的“法式风格”是学校体制中的点缀,成不了主流,当然也不会有影响力;他喜欢用西式的礼节热情赞美身边年轻的女生,他跟有些学生的关系显得亲密无间,这在现在的师生关系里难能可贵,可这却让他惹上不少流言;生活作风的传言曾骚扰过他,还有人为此到学校领导那里打过他的小报告。
他直到40岁才被评为研究员,从副高职称转正高职称的道路一波三折,而这正是中国政法大学在高校市场化背景下快速扩张的时期。他2000年刚进学校的时候,全校才不到70名教授,现在,教授已经接近200名了。更让他郁闷的是,在他“多年媳妇熬成婆”之后,新校长徐显明到任,大刀阔斧地改革,重用引进人才,许多跟他一样有留学背景的青年学者直接就被破格“扶正”了。他只能感慨时运不济。
可这些鸡毛蒜皮说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不止程春明一个老师会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这里也实在没有一件足以给他带来危险、甚至将他推向生命的绝境。
寻找陌生杀机背后的理由,成为人们最为热衷的事。这场意外凶杀成了10月28日到11月初中国政法大学校园论坛“沧海云帆”上最热闹的谈资,28日当天晚上,这个BBS一夜间刷新了上千条帖子。这些旁观者好奇的追究给事件中的受害者造成新的伤害。
这是一次道德拷问的艰难过程。越接近真相,我们越会发现,老师、学生、学校,甚至社会,都无法推诿他们在事件中所需付出的责任;而另一方面,所有当事方又无不充当了受害者,没人能在这场因果循环的悖论中幸免于难。到底什么才是悲剧的元凶?-
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下午
这天是10月28日,再有几天,程春明就要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去任职了。他心情不错,约了一个叫李卫海的同事下午17点在中国政法大学西边一家叫“风波庄”的徽菜馆吃饭。
从在西三旗的新居到昌平校区,要搭公汽,转学校班车。程春明结婚前刚买完房,他的积蓄很少,买房的钱来自他的妻子杨寒(化名),两口子手上剩余的钱不够买车,这样路上来回倒腾的日子看起来还得持续些时间。为此,他保留了2000年刚到中国政法大学时学校分给他的一套宿舍,在教职工家属院。去年搬家之后,那里的家具没动,以便晚上上完课不用赶夜路可以有地方住宿。这一天晚上18点45分,程春明在端升楼201教室有一节“比较法总论”的课,他在杨寒帮助下准备好了课件和法文讲义,提前出门了。下午,法学院还有一场学生羽毛球赛,他打算去看看。
程春明要离职的消息在学校和法学院里传了有些时候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动静。现在的高校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学术利益、个人纠纷,乃至人事矛盾都不再是令人难以启齿的个人问题。那些人与人的磕磕碰碰,常常成为拿到台面上的公开恩怨。学校和老师的关系就像一对不牢靠的恋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结果之一,是各个高校在师资待遇上的差别急剧拉大,如果老师对自己在体制中的处境和所得不满,他完全不必再委曲求全了,最干脆的选择就是一拍两散。在法学这类供需市场炙手可热的专业,教师跳槽更是家常便饭。这些天,师生们的注意力都在该校另一位叫杨帆的教师身上,这名教师跟学校之间的龃龉原本只是“内部矛盾”,在中国政法大学内部论坛“沧海云帆”掀起的讨论已经持续多日了,不知是什么时候被好事者公之于媒体,成为一桩令校方难堪的丑闻。
这里要顺带提一下“沧海云帆”。这个由几名年轻教师和学生干部带头创办的BBS,一度是中国政法大学最重要的“舆论阵地”。这个话语空间的开放和涉及话题的敏感,渐渐被校方察觉,去年,“沧海云帆”被校方“收编”了。尽管如此,校方不能像关闭校园BT下载那样随意关闭“沧海云帆”,这个BBS的运营仍控制在民间。它的半自由状态既是校园民主的标志,也招致了一系列问题:一些人用它来发泄私愤和不满,甚至攻讦学术上的竞争对手,它成为这个狭小校园里小道消息和是非的发源地之一。谁也不会想到,28日那天,“程春明”将取代“杨帆”成为“沧海云帆”上的新闻主角。
作者:
朱文轶 吴琪 王鸿谅 蒲实
编辑:
汪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