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期
2013.02.27
凤凰网评论独家对话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罗家德是地地道道的台湾人,因关切中国人社会关系网络现象而来到了大陆,现任教于清华大学。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台湾,和大陆现在的情况一模一样,当时的台湾社会把这种状况叫做爱哭的小孩有糖吃,那时候台北市一年有两千多起抗议事件,无论什么事情上了街头,就会很暴力。抗议市民跑到台北火车站,把南北的交通全部阻断,再不然就是跑到几个交通要道,把整个台北市的交通阻断,甚至为了抗议涨价,搞了几百辆车子,每一辆车去缴40块钱的过路费,都是一块一块算给你,一百多辆车子就把整个高速公路阻断了几个小时,台湾那时候什么事情都上街头,最不合理的就是股票跌了,股民也上街头。[详细]
在台湾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台湾知识分子确确实实有很大的一群人站了出来,而且做了很多这方面的事,中国文化里也有是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传统。但是在此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台湾知识分子在国民党的统治底下,也并没有太活跃。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他们渐渐的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且能够带动很多社会的改善,也帮助解决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使得整个政权很平稳的发展。[详细]
台湾政府花了很长时间才学懂,有组织的社会运动比没组织的社会运动好处理,因为没组织的社会运动,说的难听点就是一群暴民的运动,一开始好像是有诉求,但到了后来意见是绝对不统一的,一旦走上街头,他可以又打又闹,搞好久好久,但是你也不知道找谁,怎么解决问题。有组织的话,政府发觉声势浩大,就可以坐下来谈,把一个意见从体制外的抗争变成了体制内的谈判,当台湾民主改革以后,甚至可以变成立法。当然不可避免还是有一些体制外的游行和诉求,但是终究是可以坐下来谈的。[详细]
民主不只是一种选举的制度,也不只是体制问题,而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我们在一个知根知底的日常生活中自然展现的自治力,能够形成制约性团体的能力。美国有非常发达的社群,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稳定力量,一个社群非常发达的社会,而且有约束他们社群的乡规民俗,这会成为民主政治中的一个稳定力量。 [详细]
大陆与台湾,经过西化的过程,都曾经要把传统美德给替掉,都曾经有过政治上的尽可能是用政府来取代自治能力的阶段,也都经过资本主义化过程中鼓吹自立,而不再鼓吹社区美德的阶段。所以说经过了这种破坏,必然要需要一个转化和恢复的过程。我觉得倒没有那么悲观,社会会有一些变动、转化不可避免,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没有这个能力很坚实的走下去。台湾走到90年代中期时候曾经有过一种声音,说台湾太乱了,我们还是回头吧,还好那时候没有,所以说咱们继续往下走,走下去的结果,很多事情也就是慢慢学中做、做中学,学出来的。[详细]
柴松林(1934—)经济学家、政论家。辽宁开原人。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毕业,后在法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专业是经济统计学及社会统计学。数十年来,为台湾环境生态保护运动、消费者保护运动、妇女权利运动作出先驱式贡献,被称为“台湾的良心”。
刚刚再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他身上既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平心静气,又体现了经历好莱坞洗礼的宽和容大。
无论是从商,就学,还是文化的观察者们,都对两岸交流的现实充满了争议和困惑。
两岸的民间社会交流,当然是随着台商而开始的。但是台商情况已今非昔比。
成本高涨,做生意靠关系
据台商张美惠回忆,五年前,企业要进入某品牌连锁店的开户费为2万元,而现在已上涨至15万元,而进入每家商铺还需收取条码费,条码费也在涨,以该品牌连锁店为例,其条码费从五年前的150元/条上涨至现在的200元/条,按照华中地区700家连锁店来算,这意味着她每年需要多花3.5万元。
困扰她的不只是上涨的开户费,还有的地方得“走关系”。张美惠说,她的食品在进入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时确实花了些工夫,“地方经济状况越落后,靠关系的情况就越严重。”
“有一位台商说,到大陆办厂很长时间了,什么都学会了,就是学不会如何追回欠款。调研时企业普遍反映,货款被拖欠3~6个月是很常见的事情。”
商业贿赂潜规则盛行
据台湾《工商时报》报道,富士康爆发高层主管集体涉贿的消息之后,不但传出鸿海董事长郭台铭闻讯后火冒三丈,也引起大陆台商间的关注。
先前新光集团在北京经营百货失利,并与合作伙伴华联集团闹得不愉快,华联就控告新光台籍干部商业贿赂,就连新光少东吴昕达也因此被限制出境,引发台商高度关注。
另外,江苏无锡法院也曾经在2009年对一名违法收取回扣的台干判处1年徒刑,并没收11万元人民币(下同)的回扣,当时还创下江苏省首度有外资企业员工因受贿罪被起诉的纪录。
在大陆经商多年的台商与台干表示,“回扣”根本就是在大陆做生意的“潜规则”,人人都在做,但只要回扣能以真实凭证合法入帐,就可以列为“佣金”,反之就成为贿赂,也涉及到大陆“刑法”的商业贿赂罪。
虽然在大陆经商行贿案件很多,但台商也坦承,公司在大陆只要抓到员工受贿,通常都是采取“闭门处理”的方式来解决,最多就是离职开除,绝少因此对簿公堂。
不受欢迎,劳力密集高污染厂该说再见了
2006年后,国务院出台出口退税减少、两税合一、劳动合同法、十二五规划工资翻一倍等连串政策,这些似乎都在暗示着当年那批将制造业从台湾迁移到大陆的台商们的黄金年代正在过去。
中国大陆正在搞两个计划“试点”。一个是“产业升级”,把笼子腾空,旧产业迁出去,让新产业进来。很多靠劳力密集、生产效率不高、高污染的行业,都属于这种不受欢迎的鸟。甩开高污染行业、低附加价值的产业升级策略,是珠江、长江、渤海三大沿海聚落,总数近两百个中大型工业园区,一致的目标。
另一个是“筑巢引凤”,例如深圳改革开放30年后,变成全中国大陆绿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现在她更欢迎金融、物流、高新技术。如果你是“凤”,你来,我给好条件。
照此推估,未来5年里,现存近半的台商会消失,自愿退场或惨遭淘汰。 [详细]
马军,2011年考到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念硕士班,《台湾,我不是来玩的》作者。在他看来,台湾学校的“领导们”相比大陆,都少了些“官威”,多很多“亲切”。入学伊始,系主任就通知我校长要请我餐叙,而所谓的餐就是在校长办公室一起吃十五块人民币一份的鸡腿便当,而所谓的叙就是听校长和系主任互相调侃:校长说系主任擅长投资,家里有钱;系主任说校长官大,前途无量。吃着便当听着两位“领导”互相调侃,接触到的是台湾浓浓的人味儿。
除了人情味儿和新鲜感,陆生在台湾感触最多的还是台湾的多元:台湾一年一度的同性恋彩虹游行,总少不了大陆学生的身影,游行中的同性恋甚至举出“我们都是同志”的标语牌表示对陆生支持的感谢和调侃。
2008年,马英九政府上台之后准备宣布开放陆生来台修读学业,民进党却坚决反对开放陆生赴台读书。在双方的政治的拉扯下,2011年马英九政府宣布允许陆生赴台读书,但是出于对反对党的妥协,给陆生赴台政策附加了很多的条件,这些条件被统称为“三限六不”。
在这严格的三限六不之外,还存在差别学费(即公立学校陆生收费按照私立学校最高标准),不允许参加健保等经济方面的限制。[详细]
“90后”徐华阳2011年9月进入人大法学系,正式开启四年大学生活。他的“登陆”选择,曾被一些朋友质疑,“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陆比台湾更多元,能碰撞出更多东西。”他的决定,得到了在台湾高校教书的父母的支持。
2010年9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宣布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后,台生赴陆求学持续增长。也是那年开始,台湾高中毕业生学测成绩顶标(考分排名全台前12%),即可免试向大陆123所大学申请入学。2011年,免试条件进一步放宽,排名全台学测前25%的学生,有机会进入205所大陆高校就读。
不过,台生遇到的选择困境,徐华阳也有耳闻。同样在人大,有位大四的女台生,十来年随在大陆工作的父母奔波于广州、上海、北京就学成长,如今即将毕业,却仍为“要不要回台湾”纠结。
“比较尴尬的是,人大在大陆挺有名,但台湾人知道的不多”。正在北京一家台资企业实习的这位女生有点无奈。台生在大陆找工作也有困难,“我是台北人,有些企业担心我可能跳槽回家乡。”
虽然都还不确定将来在哪发展,但是徐华阳等都认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台生“登陆”,“毕竟大陆市场大,机会比较多”。[详细]
上海世博期间,陈文茜在电视节目中说,整个上海世博,在这一次在上海百年建设的一些重大的工程。像虹桥枢纽,它比较的是荷兰航空城的方式,它一直打造了未来长三角十年、二十年,甚至未来三十年长三角变成中国大陆未来对全世界的自由贸易最有竞争能力的区域。
还有地铁,上海一举将地铁的里数可以直逼纽约和伦敦在2012的时候,更是可以超越纽约和伦敦。
韩寒没有看到一个这对上海作为未来国际最大都会的一个重大的基础建设,一个重大的气魄性。如果韩寒拥有《时代》杂志第二位全球最重要的影响力人物的影响力的时候,他的发言就很难因为他只是年龄,他与学识开玩笑,所有人都引用,所有他只是一个小孩子无所谓,这是我给他的劝告。但是某个程度来讲,韩寒的故事告诉大家什么叫做就事论事,世界人有任何一个人是神话,没有一个人一句话都不对的,也没有人一句话统统都是错的。
台湾作家张铁志写道:对世博当然可以有不同评价,但当陈文茜不断强调她深度采访四次时,她似乎忘了韩寒是上海市民。他的话─包括他说的、陈文茜反对的这句话:“城市让生活更糟糕”─其实代表了某部分上海市民、甚至部分中国公民的心声。
陈文茜对世博的评价,其实反映出来的是她长期在传媒上对中国大陆的一贯态度。作为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媒体人,她总是在节目上呈现中国崛起过程的宏大与光鲜,而不愿意去正视当代中国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可不谈这些问题,如何奢谈了解中国?[详细]
10多年前,龙应台刚接任台北市文化局长不久,在台北市议会被问到:“文化是甚么?”她给了一个简单明瞭,却又令人惊讶的答案:“文化就是我们的生活。”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当局文化部门负责人龙应台1月25日表示,大陆的KTV每10首歌就有7首是台湾人创作,文化也许是达到和平最重要的途径。
龙应台表示,大陆的KTV每10首歌就有7首是台湾人创作,“歌曲传递讯息,并传达价值观”,也许是消除双方误解最好的方式。[详细]
台湾首任“文化部长”龙应台指出,两岸的交流发动机若全是政治,将非常不可靠。拟未来在大陆设文化据点,推进“台湾书院”的发展。
姑且不论龙应台的构想能否实现,龙提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概念,她表示,台湾是软实力、大陆是硬实力,软实力包括创意源头、文化底蕴、开放社会公民素养、总体民众素质;硬实力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庞大的资金、相对之下权力集中的社会。
作为作家的龙应台对大陆是比较了解的,这番评价也应当说是中肯的。[详细]
李敖的儿子李戡2010年弃台湾大学而选择就学北大,成为公众最熟悉的台生。
相比政党间的往来,民间深入而持久的互动、交融可能才是更直接对我们“有帮助”的。
相比政党间的往来,民间深入而持久的互动、交融可能才是更直接对我们“有帮助”的。
台湾的民间活力和自治经验对大陆来说是宝贵的资源。诸如垃圾分类的推进碰到难题了,中山大学的博士生利用交换生的机会到台湾调研相似问题的做法,回到广州开起分享会。当乌坎维权领袖林祖銮对自己走向前台说“后悔”时,我想到的是,如果这位粤东阿伯有机会到台湾走一趟,听听那些闹过街头暴力、经历过贿选乱象的台湾乡亲怎么说,也许他会如释重负:原来你们也曾这样无助和茫然。
不独大陆对台湾经验的向往,对台湾来说,大陆是一个问题和资源的富矿。商人发现这里的商机和劳动力优势,艺人发现这里庞大的受众市场,就是学者也发现,充满未知数的大陆社会提供了学术研究富饶的土壤,这里有着太多的悬念。[详细]
就算是大陆人已经“玩腻”了的微博,在台湾人那里,仍然是一个新奇的“玩具”。能否在新浪微博呆下去,成为一件颇有挑战性的事情,无论来者善与不善,台湾各界社会精英渴望进入大陆的公共舆论空间是不争的事实。这给两岸交流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议题:除了物理空间的交融,两岸也在试探虚拟空间一体化的可能性,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不拘泥于政治框架的束缚。
就两岸议题而言,经济利益的诱惑并未改变台湾民众对中国人身份认同下降的趋势,某种程度上,价值分歧才是隔膜长期存在的根源,而这种价值鸿沟的消弭有赖于搭建一个双方认可的互动平台。微博未必是唯一的选项,但的确是目前最为便捷的渠道,公共舆论的交融互通,或可称为继“三通”之后较为迫切的“四通”。[详细]
在台湾,马英九、蔡英文都相当重视社交媒体的民意竞争,而在大陆,领导人的民间粉丝团也不断涌现,可以说,政治生态正在被传播管道的变化重塑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将凝聚于社交平台恐怕是一个难以逆转的趋势。因应这一变化,需要跳出两岸交流受制于统独议题的“窄门”,通过民间平台打开一扇“宽门”。在这里,苏贞昌也许是一个爱吃老婆便当的乖男人,陈文茜是个爱秀小资情调的小女人……
社交网络在大陆的公共媒体化,培育民众对分歧开始习以为常。当以大陆人为主体的微博都吵得不可开交时,不同社群的人之间,彼此的容忍度在不断提升。可以预见的是,就算大量台湾社会精英包括政治精英涌入大陆的公共平台,激起的波澜未必大于大陆人曾经的微博大战。实际上,大陆官方对意识形态层面“擦枪走火”现象的应对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化被动为主动的决策机制也在逐步形成当中。 [详细]
台湾首任“文化部长”龙应台指出,两岸的交流发动机若全是政治,则将非常不可靠。
经济利益的诱惑并不足以改变身份认同下降的趋势,价值分歧才是隔膜长期存在的根源,而这种价值鸿沟的消弭有赖于搭建一个双方认可的互动平台。
凤凰网评论频道出品 欢迎收藏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