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
2011.03.16

导语:日本福岛核危机举世关注。人们互相打听:核电站是否失控?自己会不会遭到核辐射?此时,各种真假难辨的说法层出不穷,流言开始在微博和短信上传播,恐慌在人群中蔓延。满天飞的信息中,我们应如何判断,怎么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网友评论][日本9.0级大地震专题][福岛核电站发生了什么]

#

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亲历现场的《纽约时报》专栏作者威廉·劳伦斯写道:一种被禁锢了千万年的自然力量从自身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但此后发生在广岛和切尔诺贝利的悲剧,让人类对这种伟大的自然力量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广岛原子弹:结束一场战争,开启一种恐怖

60多年前,美军在广岛投下的那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以一声巨响干脆地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60多年后的广岛,在和平纪念公园的博物馆中,展示了原子弹爆炸后的可怕照片、受害者所穿衣服的残片,还有一个小男孩在被冲击波淹没时所骑的三轮小车——小车已经扭曲得不成样子。从那时开始,原子弹成了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高悬在自己的头顶。随着冷战的开始,核恐怖的阴影伴随了人类半个多世纪。[详细]

切尔诺贝利事故:辐射500万人,震慑整个人类

作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一次民用核电泄漏事故,1986年4月26日凌晨的1点23分钟后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许多细节,都通过媒体留在了世界各国许多人的集体记忆中。至今受污染地区的居民就连吃饭、喝水这等平常事都要小心翼翼,甲状腺癌、白血病儿童以及新生儿生理残疾者仍在折磨着当地人。20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不能忘记心头这一久久挥之不去的阴影。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这次核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比广岛原子弹更加严重。它造成的放射性污染不仅使500万人受害,也直接影响了人类对核能的看法。[详细]

如同被火烫到的孩子,人们谈“核”色变

1945年7月16日,目睹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纽约时报》专栏作者威廉·劳伦斯后来写道:“它就像人类前所未见的一次日出。一轮巨大的绿色太阳,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就升到8000多英尺的高度……一种被禁锢了千万年的自然力量从自身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人们感到似乎亲耳听得见开天辟地时上帝说:让世界有光吧。”从此,人类为征服自然的又一进步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不得不开始面对这只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核战争和核事故的阴云,使得人类如同取暖却被烫到的孩子,对火有了恐惧的阴影。这种痛楚留在历史深处,像一个伤疤,时刻警告着核的危险。[详细]

罗伯特-奥本海默察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戴白色帽子的为奥本海默,他是美国原子物理学家和原子弹计划项目负责人,被称为是美国原子弹之父。

所谓的地狱之城切尔诺贝利外景,远处那个就是爆炸的反应堆,其余几个堆一直发电到2000年左右 ,工人正常上下班。

人类深知这种伟大自然力的可怕,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于如何驯服它,和平地利用它,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今天可以说,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和平成为世界主流,核战威胁大大减弱

的确,核武器是人类有史以来制造的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有关核大战和核毁灭长期成为人类梦魇。1960年代,英国著名学者查尔斯·斯诺就曾预言核大战会在10年内发生。但自首颗核弹诞生以来的60年中,有关核武器的种种恐怖预言从未成真,有的只是人们为核武器毁灭地球臆想出了种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事实上,除了二战中在日本爆炸的两颗原子弹,核武器从未被真正用于战争,即便在冷战中最剑拔弩张的时刻也如此。因为核战的可怕,核对峙实际上遏制了战争的发生。随着世界局势趋向缓和,和平成为时代主流,核裁军进程也在不断推进。[详细]

核能和平利用越发成熟,已成可控能源

自从1951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海边希平港 (Shipping port)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试验性核电站以来,核能发电的发展速度一直很快。全世界30多个国家已建成了400多座核电站,还有许多国家都在准备建造新的核电站,可以说核电作为新型的能源正在迅速地发展。经过50多年的发展,核电已成为30多个国家能源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核动力堆已超过440座,总装机容量超过387千兆瓦。核能已经成为一种可控的能源,之前的专题已有分析。[详细]

日本福岛核泄露危机,情况仍在可控范围之内

目前,事态还在发展当中,具有一定程度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只能保持密切观察,虽然其常规设备(“常规岛”)因地震和海啸的损毁麻烦不断,但是,其核部件安全结构(“核岛”)决定了其很难发展成为切尔诺贝利式的洲际核事故。因为两次的情况完全不同,切尔诺贝利是最老式的核反应堆,没有坚固的安全外壳,加上人为操作失误才酿成悲剧。而福岛核电站,可以说情况仍处于可控范围内。[详细]

#

上世纪美苏冷战最危急的时刻也没有动用核武器。图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后,肯尼迪在白宫会见了发现苏联导弹的空军机组人员。

#

15日,日本自卫队的特殊防化部队已经赶到福岛第一核电站。

一位身处东京的日本华人在微博上写道:“现在更重要的是收集第一手正确的情报,合理、冷静的分析很重要。”危机时刻,能做出如此判断的人是长期训练和准备的结果。

恐惧源于无知,核知识需要更多普及

“在核电站工作对以后的生育有无影响?会不会生出怪胎?”这是一位即将到核电站工作的毕业生在学校的内部论坛上咨询的问题。事实上,普通中国人对核能的认知还处于蒙昧状态。因此,核科普应该成为政府、企业急需和公众沟通的内容。应该让普通人知道,一个人如果在核电站边坐上一年,他所受到的核电站辐射,还没有他在国内从南方到北方往返飞行一次受到的辐射多。3月15日,新闻报道东京检测到核辐射超标,造成了很多人的恐慌。但了解核知识的人便能判断出,这样单位的辐射量还远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详细]

流言止于公开,核信息需要更透明

6月14日,香港媒体报道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发生历年来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辐射泄漏已严重威胁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由于大亚湾核电站毗邻香港,离香港直线距离45公里,报道迅速点燃香港和内地民众的恐慌情绪。之后,国家核安全局与中广核集团立即向媒体通报了这起事件,证实了放射性物质未进入到环境,恐慌才消除。显然,信息的及时公开,是遏制谣言和恐慌情绪最有效的武器。不管未来核辐射是否会影响到中国,有关方面都应该未雨绸缪,把核安全、核辐射的常识科普给公众,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能止谣言的智者。如果发生事故,也要及时公布相关信息,遏制谣言的传播。[详细]

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准备才能不恐慌

要让民众看到,我们已经对于福岛核危机,对自己的核电设施做了哪些安全准备,社会就不会恐慌。有准备不只是物质上有准备,更应包括常态的防范演练和应急操练。日本地震发生后,许多亲临现场的外国记者,都对日本民众的秩序镇定、有条不紊深表钦佩,一些人更将之提升到“民族性”的高度,实际上,社会和公众的临危不乱并非先天形成,而是迫于天灾频仍的现实压力,在持之以恒的地震常识普及和地震避灾演练下,长期形成的习惯甚至本能。防范、应对核危机核恐慌同样如此。由此可见,有准备,不恐慌;多准备,少恐慌。[详细]

日本政府及时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布有关信息,消解公众疑虑。

这张图片错误地标注了核辐射的影响范围,给公众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不夸大,不低估,有准备,不恐慌。

凤凰网评论频道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纪云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