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仇穷] [仇富] [穷人与富人] |
秋风:贫富共和 妥善安排穷人和富人关系的惟一出路
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既不是富人的经济学,也不是穷人的经济学,而是促进贫富合作与交换、以增进共同福利的经济学;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政治学,也是旨在实现贫富享有平等权利、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政治学
穷人与富人之关系问题,一次又一次被提出来。不幸的是,每一场讨论的参与者,似乎都是激情多于理性。某些人在意的是抢占道德制高点,讨论的情绪化色彩一波高过一波。贫富关系问题似乎正在变成为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这是危险的。避免这种危险的惟一出路是贫富共和。
秋风,独立学者,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现居北京。主要从事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译介、研究。著有《为什么是市场》,已出版的译著有:《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政治经济学文粹》、《法国大革命讲稿》、《法律与自由》、《哈耶克与古典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哈耶克传》。
重要的是找到建设性解决之道
处理贫富关系的前提是认识贫富差异的根源。对此,基本上有两种政治经济学。第一种认为,即使在一个制度公正健全的社会中,由于每个人的自然禀赋不同,也必然会形成贫富分化的格局。假定所有人从完全相同的初始状态开始,比如,每个人都被上天赐与100元。由于人的智力、性格、习惯、偏好等不同,那些富有企业家精神、更为节俭、更为勤奋、更看重未来的人,或者是运气好的人,财富最终可能积累到500元。另一些人不具备这些因素,只剩下20元。这样的差异是自然的,可以基于功利的目的予以矫正,但穷人与富人在道德上却两不相欠。第二种政治经济学则相信,富人的财富乃是剥削而来的,穷人是因为受到剥削才贫穷的,所以,富人在道德上就是坏的。
尽管“主流经济学”今天似乎成过街老鼠,但它在过去十几年至少已经取得一项成就:没有多少人公开地信奉第二种政治经济学了。愤怒谴责富人的时评家们竭力把自己与这种观念撇开,声称自己并不想批评那些通过企业家精神获得财富的人。
但其实,在其文本背后,仍然可以看到,富人道德上劣于穷人的观念,还是构成了很多人讨论贫富问题的“背景性知识”。这样的背景性知识又被当下中国的现实所强化。一个社会,如果制度设计不当,比如,法律设立、政府保护垄断,给予某些人特权,使其可以将自己不公平的交易条款强加于他人,或者政府刻意剥夺某些人,则财富的差异可能会更加触目惊心,且显著地不公平。这正是中国的现实。很多人在愤怒声讨富人时也确实再三声明,自己所指的正是用这种渠道积累财富的人。
不幸的是,除了一些特别明显的个案之外,通常情况下很难准确判断,某个具体的富人的财富,究竟出自哪一个源泉。比如,在中国,绝大部分商人不能不与政府打交道,其行为经常是在灰色领域,那么,你如何判断,这些人的财富是市场正常运转自然产生的,还是特权不公平地带来的?信心满满地在这方面进行判断,尤其是从政治上、道德上对富裕群体作出一个整体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十分危险的。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假如把贫富关系作为一个政治问题、一个社会治理问题来考虑,则真正重要的,本来也不是仔细追究每个人的财富的来源是否正当。治理活动不同于司法活动。司法是面向个人的,因而有可能为了恢复正义而追究过去的细节,并通过公正的程序让具体的个人承担责任。治理活动是面向群体的,你不可能说一个社会群体犯了罪,或者说他们是坏人。富人群体在正常的市场源泉之外,借助特权攫取财富,那并不说明他们是道义上的“坏人”,而很可能是因为制度扭曲;而对于这种制度扭曲,那些权力不受约束的官员才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因此,如果人们希望改变不公正的现状,恢复公正的秩序,重要的就不是去追究富人群体过去做错了什么,而是理性地面对财富配置的不均乃至不公局面,深思建设性解决之道,避免财富占有量不等的人群之间的仇视、冲突乃至社会断裂。这个建设性解决之道,就是贫富共和。
作者:
童大焕
编辑:
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