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仇穷] [仇富] [穷人与富人] |
中国的仇穷,有着明显的“梯度效应”,任何人都别以为自己不是穷人而可以避免成为被歧视和排斥的对象。比如改革开放之初,小摊小贩就是人们心中的英雄、政府眼里的宝贝。一旦有了上市公司,跨国企业,小摊小贩就成了被剪除的对象,甚至一些小企业也开始遭受白眼和挤兑,理由有的是,比如环境污染什么的,但殊不知,就在日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巨额污染名单已经排到100家了。
再如城市交通拥挤,拿来开刀的首先是自行车和行人,禁止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上路,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拿手好戏。人行道越来越窄,自行车道几乎完全丧失,甚至有御用专家说交通拥挤是自行车多引起的,也不睁眼看一下一辆小汽车占去5至8倍自行车道路面积的事实。同样是有车族,小排量汽车却被限制,是因为小排量汽车太省油?太环保?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和高档车比他照样是穷人。
在中国遍地弥漫的仇恨与敌视穷人的情结里,蕴含着中国现代化的巨大陷阱,或者说是方向性错误。它不仅在人与人之间制造对立与仇恨,破坏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子,而且直接在挖社会发展的最基础性“墙脚”,以排斥而不是容纳之心对待中下层,直接阻碍最广大的中下层向上提升,从而提升整个社会。轻则影响社会文明向上提升的进度,轻重使整个社会的经济、道德的文明水准都向下滑行,出现倒退。
假如未来中国社会会出现什么问题,原因肯定不是因为穷人仇富,而是因为制度性的仇穷使穷人没有了活路。《印度时报》今年4月份公布了该报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如果有来生,将近90%的印度人还想继续做印度人,不论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不论是有钱人,还是没钱人,不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尽管现在中国的人均GDP高于印度,然而,2006年9月初一份网络调查显示,65%的人不愿意来生再做中国人,主要理由是“缺乏人的尊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舒马赫通过经济学的实证给了世界一个全新的发现--《小的是美好的》。30多年后,这一哲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小企业经济学,而成为一种社会模式。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惟有彻底地回到人本身,回到人的尊严、权利、自由这些起点,回到个人和家庭这个“最微小却最活跃的经济体”的权利保障上,才会真正有希望。而不管他是富人,还是穷人。
作者:
童大焕
编辑:
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