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曾批评解放军存在着突出的“臃肿、散漫”问题,而且当时所装备的主战武器基本仍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的国际水平。30年来解放军历经三次裁军,裁减员额170万,规模之大为世界军事史上所罕见。通过裁军,提高了军费的使用效益,理顺优化了军队体制结构。 与此同时,伴随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的迅速增强,高技术武器开始列装,装备初步实现现代化,装备今天的中国军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精锐之师。
1978年注定要被人们格外铭记,发生在那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拐点。 当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同年6月24日《解放军报》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引领这次思想解放大潮的两篇最有影响的理论檄文。如果说,前一篇是号角,那么后一篇则占领了这场大讨论的理论制高点,鲜明地表达了解放军的态度。 为什么解放军能在关键时刻站到这场思想风暴最前列?这与当时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的直接支持分不开。【查看详细】
1978年12月18日,一声清脆哨音划破清晨的宁静。北京卫戍区某警卫连官兵闻声而起,提前一个小时起床、叠被、洗漱…… 冬日的清晨,寒气袭人,一片漆黑。官兵们早已洗尽睡意,在操场上整齐列队。再过3个多小时,一个重要的会议即将在警卫目标京西宾馆召开。这是连队上哨前的最后一次检查。 一个星期前,连队接到通知,中央将有一个重要会议在京西宾馆召开。要求该连执行警卫执勤。“这是一个什么会议?到底都有哪些中央领导参加?”【查看详细】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伴随着国家目标的转移和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国家制定了军队建设服从经济建设的指导原则,大幅度压缩军费支出比例,大幅度裁减军队员额,为推进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开始探索和开创富国与强军统一之路,逐步实现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协调发展机制。【查看详细】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严峻的安全环境,解放军长期处于一种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 80年代,国际形势出现积极缓和迹象,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世界大战短时间打不起来,我们可以争取到一个较长的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应该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 基于对形势的新判断,解放军作出了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战略决策。1985年6月,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决定单方面裁减军队员额100万。这次精简整编,将全军的11个大军区,调整为7个大军区。【查看详细】
1981年9月14日,解放军在塞外张家口举行大规模的方面军防御战役演习。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也是邓小平出任军委主席后抓的一件大事。 邓小平表示:这样大规模的演习我们好久没有搞了,这样的演习对军队有鼓励作用,可以提高部队实战水平。并强调:要把军队的士气鼓一下,要把军队训练得像个军队的样子! 演习自9月14日开始,18日结束。参加演习的兵力有11.4万人,动用坦克装甲车1327辆、飞机475架。前来观摩演习的军地干部多达3.2万人。邓小平当时已是77岁的老人,每天近3个小时演习,他每场必看,很少说话,看到高潮时,还不时鼓掌。 演习结束后,19日举行了阅兵式。按邓小平的考虑,通过阅兵式把军队摆给人民看,对军队在人民中的观瞻有好处,这样能加强军民关系,使军民关系更好些,对加强军队训练也有作用。 【查看详细】
1949年开国大典至1959年国庆,新中国共举行过11次国庆。1960年后,由于“左”的影响,国庆阅兵活动取消,甚至军队内部的阅兵也被停止。1981年12月,继华北大演习之后,中共中央决定新中国成立35周年时举行国庆阅兵,这也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国庆阅兵。 1984年10月1日10时,国庆阅兵式开始。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乘坐阅兵车开出天安门,驶过金水桥。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乘检阅车陪同邓小平依次检阅各方队。10时18分阅兵式结束后,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讲话。 10时23分,分列式开始。仪仗队护卫着八一军旗行进在最前面,军校方队、步兵方队、水兵方队、空降兵方队、女卫生兵方队等紧随其后,依次进入天安门广场。徒步方队之后,反坦克导弹、炮兵、地空导弹、战略导弹等摩托化机械化方队依次通过广场。当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战略导弹压轴出现时,阅兵式进入高潮。 35周年国庆阅兵的盛况,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解放军受阅部队以崭新的风貌,严整的军容,雄壮的气势显示了国威、军威,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了爱国热情,增长了人民实现现代化的豪情壮志。【查看详细】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整个国家处于封闭保守,与外界甚少往来的状态,与世界主要国家集团也处于箭拔弩张的意识形态与军事战略对抗中。因此军队状况事无巨细均对外界高度保密。专家认为,不透明貌似安全,但引起外部不必要的猜疑,有可能刺激彼方做更多防范,从而又会导致己方更不安全。 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解放军也开始逐步迈出了开放交流的步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与外军、与外国媒体开始建立接触,相互深化了解,促进互信。对外开放交往的国家也由当初的少数友好国家扩大为所有建交国,并不断提高中国国防政策和事务的透明度,在国际上塑造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已经并将还会取得良好的收获。【查看详细】
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初,当时受国家指导思想的制约,认为联合国是一个类似资产阶级议会的国际组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热点地区冲突问题,维和行动情况复杂,中国拒绝参与,也拒绝交纳维和费用。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开始逐渐有选择地参加了联合国维和行动。1990年,中国第一次派遣了军事观察员;1992年,中国正式组建第一支“蓝盔”部队,前往柬埔寨执行任务;进入21世纪,又开始成建制、成规模、大批量地派出了维和部队,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维和行动在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社会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从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的孤傲者,全面转换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主导者、维护者和建设者。而军队也在维和行动这一最为复杂的军事外交行动中,获得了大量有益的经验。【查看详细】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信息战、远距离精确打击等一系列新的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应运而生,推动着新军事变革。 中国军队也果断决策,先后裁减军队员额50万和20万,继续推动将有限军费投入到装备建设、人才培养之中的编制体制调整。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步伐,逐步稳妥地加大了军费投入,从2002年到2007年,军费支出从1707.78亿元增加到3509.21亿元,增长幅度近106%,为实现军队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经过一连串大动作,解放军战斗力构成中,高技术军兵种已成为主战力量。【查看详细】
在三次裁军的前后30年里,解放军从骡马化、摩托化、机械化、信息化一路走来,军官的文化程度基本达到本科,师团指挥官里硕士、博士比例过半。而且,现在随便一个连队的装备资产就是上千万,甚至过亿。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奠定的雄厚经济基础,没有裁减军队员额将有限军费投入到装备建设、人才培养之中的编制体制调整,就不会有解放军战斗能力大为提升的今天。【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