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航母] |
马列军事思想之殇
红色苏联谋求强大海权的蓝色梦想从来就没有泯灭过,作为苏联这个庞然大物主体民族的俄罗斯人,早在三百多年前就被尊圣的君王——彼得大帝领导下,为了获得通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不惜向当时北欧称雄的瑞典发动了为期7年的北方战争。红色苏联继承了沙俄的广阔疆域,同时也继承了俄罗斯民族长达3个多世纪谋求海权的决心。
苏联所践行的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成为苏联发展航母的重要障碍。马列主义军事思想的主旨是:发动暴力革命,用武力推翻资本主义政权,因此其重点放在内部政权的争夺中,对外则采取防守战略。受马列军事思想所“绑架”的苏联,对于海军骨子里“不安分”的进攻性深恶痛绝,因此在其海军发展规划中采取了“淡化”政策。
40年代末斯大林坚持认为:苏联海上力量必须坚持以防御为主,并将重点放在维护苏联海域的安全上。根据克里姆林宫的解密档案文件显示:上世纪50年代,斯大林拒绝了海军将领们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并告诫他们称:“你们这是在盲目攀比英美,我们和他们完全处于不同的态势,他们的海军早已脱离了海军港口,深入到了大洋深处,而我们并不想进行远洋作战,只想在更靠近海岸的地方作战。”
在斯大林看来:海军的进攻性,违背了红色苏联的防御性军事理论。在斯大林和其后继者们的努力下,苏联海军在整个冷战期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扩充,尤其是潜艇部队更是进行了“井喷式”的发展,1969年苏联海军更是史无前例地装备了380艘潜艇。虽然苏联的海军实力不断扩张,但是其“羽翼渐丰”的身躯内,作为“心脏”的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依然跳动着“防御”的主旋律。庞大的苏联舰队只是龟缩在苏联海岸线附近,形成无形而又坚固的海上“堡垒”,协助其他军种防御前来进犯的北约舰队。在苏联防御性的军事理论的框架下,海军早已被“捆绑”在了苏联强大的陆权战车上,在防御北约海上侵犯的同时,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信仰下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苏联海军也随时准备配合苏联西部集团军几万辆坦克形成的滚滚钢铁洪流席卷欧洲。在这一军事理论的影响下,无论是苏联国家领导人或是军方高层都认为,海军只是依附于其陆权下的“小角色”,真正在苏联的国防战略中代表进攻性力量的是:庞大的战略导弹部队和威胁欧洲的坦克装甲部队。
在防御性军事理论的深刻影响下,扭曲了苏联海军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使苏联海军的使用非常低效。苏联中后期装备了类似于航空母舰的载机巡洋舰,但是这种造价高昂的大型舰艇却仅仅被用来给战略导弹核潜艇提供防空。这种“大材小用”的做法,使得苏联航母大多数时间停靠在军港里生锈。只有在苏联和美国陷入外交危机时,苏联海军舰艇尤其是航母才会悠哉悠哉地驶向大洋,向西方炫耀不太“强壮”的“武力肌肉”。
在苏联守旧的军事理论下,海军这种高投入的兵种,只能为苏联带来“虚无缥缈”的微薄利益。在西方,海军这种传统上被认为:投入一块钱就会产生两块钱利益的军种,在苏联却成为:投入一块钱产生两块钱负债的军种。在苏联保守的马列军事思想下,原本就应该为苏联利益而巡航在大洋上的舰队,最终只能龟缩在军港不停地进行折旧和损耗。曾经担任苏联海军司令,同时也是“国家海权论”缔造者的戈尔什科夫只能逆来顺受地迎合这一守旧军事理论。
早在1956年,就开始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总司令的戈尔什科夫在此位置上长达近30年之久,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四位苏联领导人时期。隐忍多年的戈尔什科夫在其晚年出版《国家的海上威力》一书中,通过系统总结历次战争经验,强调海洋、海战场和海军的作用,主张拥有并运用国家的海上力量开发和控制海洋,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的。戈尔什科夫在书中表达了远洋进攻,和美国争夺海上霸权的主张。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苏联国内外的轩然大波,甚至有西方评论家惊呼:第二个马汉在红色苏联横空出世。苏联军政界也对该书进行了大辩论,防御性的海军建军思想,虽然在戈尔什科夫的新书的呼吁下发生了动摇,但是最终仍然没有改变其作为苏联主导军事理论的现实。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相关新闻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