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航母] |
17世纪英国与荷兰争夺海上霸权,当西班牙成为欧洲最强大力量时,英国就扶持他的对手;当西班牙衰落,法国崛起时,法国又成为英国的主要威胁;当德国击败法国后,英国又联合法国对抗德国。这些国家甘愿被英国“利用”其实是海权国家的特质所至。英国没有庞大的陆军(对海军的庞大投资,排除了这种可能),无法占领大陆国家,对他们来说也就不会是直接的威胁。正是因为缺乏陆军,英国人在大陆实施干涉时也更加需要盟友(就算是临时的)。对此英国人练就了一身在和平时期结交和维持盟友的技巧和手段:英国保障其盟国的海上航运自由和经济贸易畅通。和这样的海权国家做盟友也会感到很安全:他没有能力吃掉你。
因为拥有海权,英国人可以根据意愿选择对外干涉,而不需要盟友帮助,奇怪的是,正如美国人在冷战后屡次发现的那样,这个特点有时会为你招来盟友。当萨达姆横扫科威特之时,他曾警告沙特政府不要接受美国军队,让这些美国异教徒进入伊斯兰教圣地乃“伤风败俗”之事。沙特政府对于萨达姆的威胁举棋不定,因为他们也知道没有美国人的帮助,自己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科威特。此时,部署在红海和波斯湾的航母战斗群对沙特人转变态度起到巨大作用。航行在公海上的航母能够在没有沙特政府的同意下为其提供空中保护伞,因为一旦航母就位,沙特政府会很愿意接受保护,无论它是否正式要求,最终,它敞开怀抱欢迎了美国军队的到来。海权和陆权国家的强强联手会比那些试图同时建设强大的海军和陆军的国家更有效。
例如,冷战时期北约的海军力量主要由美国和英国提供,其他国家,比如西德提供了大量的陆军部队。两者优势互补,成倍提高作战能力。海上力量的机动性提高了陆军的效能,华约国家面对这种机动性强的对手时,也只能分散兵力,使其优势兵力被迫转化成劣势。例如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中国没有制海权,所以当志愿军在突破联合国军地面战线的同时,必须在沿海地区保留大量的军队来防止美国使用海上舰队对后方进行登陆偷袭,这极大地分散了兵力,使志愿军的兵力优势迅速下降。
正如美国海上战略强调的那样,后冷战时代的世界一极美国对盟友需求的渴望并不会逊于当年的英国人。冷战的结束在作战方式上的一个重大改变是禁止使用核武器,因此美国不再拥有这种能够横扫中等规模敌人的法宝。而美国的陆军规模甚至不及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但是美国却保留了有效的军队规模,和全球快速到达和部署的能力。不仅仅是陆军,美国海军在这个价格猛涨、财政赤字的时代,同样面临着兵力不足的考验,“给予的更少,但要求的更多”美国海军在抱怨之余也只有积极寻找出路,负责组织起草《21世纪海权合作战略》的前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麦克?穆伦对此表示:“(面对难以预知的恐怖袭击)我们需要将其他国家的海军和海岸警卫力量联合起来,甚至可以让商船成为我们的耳目……”
海权?航母的苏联困惑
1984年12月8日,苏联政坛的“常青树”——时任苏联国防部部长的乌斯季诺夫终于病逝了,这一消息让苏联海军内部的“激进派”兴奋不已。因为乌斯季诺夫的正常死亡,为“激进派”谋求装备作为蓝水力量象征的航母,扫清了“障碍”。就在这位极力反对航母上马的已故前国防部部长追悼会进行的同时,“激进派”的领军人物,同时在西方海权理论学界拥有很高声望的苏联海军司令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早已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构思了十几年的苏联核动力航空母舰的研发计划提交到了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契尔年科的办公桌上。随后经过苏联全国几百家科研单位的共同努力以及大量的资金注入下,苏联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终于艰难地“走”向了船台。就在积极倡导苏联应该谋求海权的有识之士欢欣鼓舞的时候,让他们所料不及是:迎接这艘航母未来命运的不是苏联海军远洋控制能力急剧攀升的美景,而是苏联解体以及其自身被当作废铁贱卖的噩梦。虽然苏联的分崩离析是最终断送苏联发展航母、扩张海权远景规划的最终原因,但是苏联共产主义信仰下的军事理论、国家体制,已经早已决定了苏联无法顺利发展航空母舰、扩充海军力量、并且成为了苏联转型成为海权国家梦想的致命“杀手”。苏联航母的坎坷命运,同样是苏联海军命运的缩影。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相关新闻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