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超密编队,老常对当时的飞行感受记忆犹新。飞机的每一个铆钉,甚至长机飞行员有没有刮胡子都能看出来,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给飞行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一丝丝恐惧。通过不断的训练,飞行员总结出了密集编队的技术特点:小、难、严、配合,逐渐摸索出了密集编队的操纵要领。
随着训练的深入,恐惧慢慢变为兴奋,直到最后飞行员得心应手地掌握了超密编队的驾驶技术。
同型机训练使飞行员突破了心理障碍,为空中加油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加油机到试飞现场前,所有参试试飞员具备了空中加油的技术水平,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看新闻联播老常睡着了
空中加油试飞不仅是对高技术、高风险的挑战,也是与时间的赛跑。早在1989年加油工程立项之初,就确立了“争三保四”的目标,也就是说必须在四年内拿下加油工程,而当时我们连加油机的图纸都还没有。加油工程从立项那一天起,就没有打算过所谓的“小步快跑”,必须是“全程冲刺”。飞机的设计制造时间紧、任务重,试飞员的技术培训和飞行训练更是只争朝夕。
老常是原十一航校的高级教官,1983年因试飞需要,老常到试飞团参与歼-8飞机的试飞工作。作为参加过歼-8Ⅱ、歼-8B、教练-8等国产战机试飞的老试飞员,接受加油工程任务时老常已经年满42岁,总部领导选择老常看中的就是他高超的试飞技术和丰厚的飞行经验。按当时的规定,飞行员43到45岁就该停飞了,留给老常的时间最多只有三年。老常接到任务后给领导拍了胸脯:一定在停飞前拿下加油工程试飞任务。
1991年7月,距离1991年底实现首次加油的进度压力日益紧迫。这时,试飞工作出现了有利的转机,
1991年7月初,上级调来了轰-6飞机,试飞员终于可以进入与轰-6飞机的实际编队飞行了。与轰-6飞机编队和歼击机同型机编队最大的不同就是长机的个头变大了,轰-6飞机巨大的机体给编队飞行员很大的压力,尤其是进入模拟对接位置(轰-6飞机没有加油管)飞行时,试飞员真正体验了夹在大飞机“胳子窝”底下飞行的感受,为了加快训练进度赶在加油机到来之前掌握加油机编队的驾驶技术,试飞员每天的飞行计划量很大。
飞行后,试飞员还要和科研人员一起研究技术问题。每天飞完后回到家里,《新闻联播》已经播了一半了,和妻子打一声招呼,老常才能有片刻休息的时间,可是头一靠到沙发上,还没看上一眼电视老常往往就已经睡着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相关新闻
- · 台媒称歼10已用上大陆自行研制的“太行”发动机
- · 歼-10的DSI改进:降低高速性能 战力全面提升
- · 美专家:外界低估中国轰油-6 覆盖南海绰绰有余
- · 西北工业大学:培养出歼10和“枭龙”的设计团队
编辑: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