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申宁: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研究
2009年07月13日 14:13天益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这里,李鸿章勇于任事、不畏艰巨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被清议否定了的那些李鸿章的改革建议,却在辛丑之后陆续实施了,只不过时间向后推延了30年。在这30年的时间里,中国遭受了中法、中日和八国联军三次战争的凌辱。“人心固结”的长城并未能挡得住侵略者的枪炮,倒是那些言路君子们在侵略者的逼迫下,纷纷争着去实现李鸿章早已提出的改革建议。列强用大炮强迫中国的士大夫们去做了他们最最不愿意做的事情--“用夷变夏”。清议误国之甚,由此可见。

三是穷于饷费。海防议之后,总署和户部奏请由洋税和厘金项下拨解海防经费,每年400万两,由南、北洋分用。(95)第二年,即以归还西征欠款,将应解海防之洋税分去一半,故南北洋海防经费总额实为300万两。(96)然而这还仅仅是个书面值。晚清多事之秋,当时不光西征要用巨饷,东三省要备俄、广西要防法、云南则防英,处处制肘,朝廷的旨令未必能化为各省的行动,协饷之款难以落实。光绪二年底,李鸿章致函丁日昌叹曰:“去岁饬拨每年海防额饷四百万,幼帅令全解敝处。今已一年七个月,仅解百万,不及十分之二。左相又訾议西征之饷为海防占夺……目前只能就力所能及者筹办而已。”(97)无钱难办事,有责而无实,这正是李鸿章深感为难之处。筹办海防用款面大,修筑炮台、建造船坞、制造军械弹药等,皆需大笔款项铺垫,其中耗资最巨者为筹建海军,购置战舰。李鸿章曾为此而大叹苦经:

“铁舰一节,责在南北洋,仍在政府,政府先不设法,又屡次减分海防经费,又但准西征以重利借洋债。此外则峻拒严禁,孰敢冒天下之不韪而力任此役,为众箭之的也!今经执事大声疾呼,不过空文一行塞责。试问数百万巨款出于何处?总署尚无片纸询商,岂我辈真有点金之术!”(98)

为此,丁日昌于光绪三年五月初五日专折上奏,呼吁清廷重视购舰一事,莫失良机。奏云:

“伏查铁甲船为目前第一破敌利器,泰西各国皆视铁甲船之多寡以为强弱,即如日本蕞尔小国,尚且罄其全力购成铁甲船数号以壮国威。同治十三年,总理衙门曾陈海防六条,内有购船制器等,故大学士文祥亦曾请购铁甲船以为自强根本,此论均属切中目前事机。距今又隔数年,只因款巨费艰,尚未集事。臣查泰西各国章程,凡此国与彼国一构衅端,无论何国均不准接济兵器。目前俄土交讧于西,日本内乱于东,此真数十年来未易得之机会也。趁此彼族有事,无暇觊觎中国之时,若不速筹巨款,选购得力铁甲船数号以备不虞,一俟日本内乱既息,俄土胜负既分,其时即使有购器之费,实恐无购器之时。事机一错,悔将何及!”(99)

丁日昌之奏,虽然道出了李鸿章焦灼所虑之事,言其未尽之言,然而真正购置铁甲船又谈何容易。咸丰末年,清廷用150万两白银,可以买回一支“阿思本舰队”。但20年后,这笔钱仅够买一只铁甲船。(100)故当丁日昌再三询问购舰之事时,李鸿章哀叹:“北洋数年集存海防拨款仅百余万,尚不足供此大嚼。”(101)“中小铁船每只将近百万,鄙人蜘蹰数载,未敢轻于一掷,职是故也。”(102)有人统计,截止到甲午战前,李鸿章主持北洋海防20年,海防经费总支出达2130万两,(103)仅占同期清政府财政支出的1.3%,远远低于全国陆军的军费开支。但是,对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古老帝国,即使是年度预算1.3%的海防之款,仍是不胜负担。清廷依靠可怜的关税、厘金来维持重大的海防建设,采用挖肉补疮的办法筹措资金,到头来只能是激化各方面的矛盾。

必须指出,李鸿章应得到的那点十分可怜的海防经费,也未能全部用于海防建设。每年数百万两的海防经费,成为当时朝野瞩目的一个大财源。每当朝廷财政拮据,便从中大量腾挪抽调。赈灾、恤款、河工、水陆运价以及“惠陵工程”等,曾多次挪用海防经费。(104)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重修三海及颐和园工程,总共挪用海军衙门经费750万两。(105)当时,庆郡王奕匡称此举是“以昆明(湖)易渤海”。(106)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海防经费,光绪十七年又由户部奏请停拨二年。所以,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未再添购舰船,装备新炮。也许有人会因此责备户部尚书翁同和,其实入不敷出早已成为晚清财政的正常现象,即以北洋海军成军的那个极为平常的光绪十四年来看,户部除每年正常的开支外,又筹拨皇帝大婚典礼费500万两,山东、郑州等处河工费近900万两,铸钱费140万两,这还不算正隆隆而起的颐和园和三海园林工程的所需款项。(107)任何一个国家,在尽其所有仍不足以供其穷奢挥霍的时候,灭亡只能是它的必然结局。

六、“以海防引其端”

19世纪是一个海权产生的时代,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近代科技进步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观念:地球正在日益变小,变成一个狭小的村庄。过去地理造成的阻隔,今日已不复存在。世界各国正以海洋为纽带结成一体,海洋日益成为所有近代国家的生命线。

中国拥有1840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海域,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和沿海岛屿,中国理应是一个海洋国家。但是几千年封建统治所形成的王道思想和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却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陆民族。尤其是满清入关以来,游牧民族由马背得天下,更醉心于以马蹄去辟疆拓土。康、雍、乾三代,西北用兵不断。满清统治者历来把国防战略的重心放在西北,这正是左宗棠西征在当时能得到众多人拥护和支持的根本原因。但是19世纪的情况不同了,一个个古老的帝国告别了中世纪走向近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由陆地走向海洋。先是俄国,再是普鲁士,最后是日本。许多简单的现象告诉人们,近代新兴的强国几乎全是海洋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美国等等,而衰弱的则多是内陆国家和那些在海上没有活力的民族。1890年,就在清廷户部奏请停拨海防经费的前一年,马汉出版了他的名著《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提出:

“只有在海上拥有支配力量才能把敌舰赶走,使其国家免受其害……这个支配力量依靠对公海的控制,关闭出入敌岸的商业通道。这样的支配力量只能产生于伟大的海军。”(108)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刘申宁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