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申宁: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研究
2009年07月13日 14:13天益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薛福成的分析,令李鸿章不能不重新考虑他原来所采取的对日政策。在台湾事件、琉球事件以及有关海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李鸿章都找薛福成商问对策。李鸿章的许多重要奏疏和给总署的公函,或者干脆假手薛氏,由其代撰。薛福成的影响,在李鸿章对日观形成与转变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此同时,李鸿章的另一幕友朱采则于同治十三年冬向李鸿章进上了他的《海防议》。朱采称:

“夷狄之患自古有之,而于今为烈……庚申之变,则英法同恶。自是之后,通商之国愈多,外夷之交益困,乃至秘鲁小邦,日本邻壤,皆萌狎侮窥伺之意。处今日而言海防,人人动色,人人束手。何则?祸根深而挽回难也……”。“自泰西强于海外,浸浸入中华,迄今有不可收拾之势;东倭应之,兵祸之开,但见其首而不知尾之所在。夫重洋数万里,火轮飙驰如衽席,已创古今未有之奇。我以安常处顺之道,支海外崛兴之强敌;以积弱不教之卒,当鸱张枭特之雄师,绥未交而胜负固以判然矣。番社之役,彼之南渡者三千人耳,台军一万四千,闽之额军六七万,沈保祯且募勇于粤,及淮军渡台而气势始壮,兵之不足持,概可知矣。”(28)

朱采又分析国际形势,谈到瓜分将至,他说:

“统观大局,安南日削,缅甸将吞,西南侥寇在户庭,俄人环东北而南侵,闯关辟地,日长炎炎。日本复用兵于高丽,俄必乘机瓜分,区区一朝鲜,岂能支南北之夹攻!或降或裂,均在意中。从此陪京重地与强敌为邻,恐无休兵之日,彼黑、吉二省之孤危又无论矣。”(29)

在这样的局势面前,朱采认为朝廷除认真整饬海防,别无它途。朱采的议论对李鸿章思想有很大震动,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局势的严重程度,看到加强海防建设的迫切与必要,增强了李鸿章决心加强北洋防御力量的紧迫感。

对日本来说,出兵台湾不过是初试手段,在吞并琉球之后,它又踏上了朝鲜半岛。日本之所以热衷于“征韩”,据对中国外交史很有研究的蒋廷黻先生分析,其理由有三:一是日本不向海外发展,便不能图强;二是日本不先下手,西洋各国将占朝鲜;三是征韩能为日本废藩而不得志者谋出路。(30)这些动机构成了强有力的内在冲动,并且是不容易消解的。光绪二年,日本派兵舰强迫朝鲜与之签定了《江华条约》,藉此否定了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李鸿章身居北洋大臣,在处理这一系列外交事件的过程中,对日本的“征韩”意图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光绪五年八月,他致函刘瑞芬曰:

“惟日本穷极思逞,不肯一日无事,球事即了,不难再起风波。中国整顿武备,设法自强,系是第一要著,不容再缓。朝鲜地广人众,迥非琉球可比,日本垂涎已久。”(31)

同年八月,李鸿章上疏清廷,就日本问题谈自强之事。奏曰:

“日本小国财匮,其势原逊于泰西诸邦……但倭人性情桀骜,设令狡焉思逞,亦不可无以持之。中华自强之图,诚难一日稍缓矣……抑臣更有请者,迩来各国环视,外侮交加,未雨绸缪,正在今日。阅丁日昌之议,令人怵危之意悚然而生。倘蒙圣主坚持定见,激励人才,勿为浮议所摇,勿谓常例所格,内外臣工同心戮力,以图自治自强之要,则敌国外患,未必非中国振兴之资,是在一转移间而已。”(32)

这里,李鸿章迫切要求自强、振作的意向是十分明确的。

随着日本国势日强,在远东地区多有动作,清政府也渐渐感到日本问题的棘手。光绪五年四月,恭亲王奕诉代表总署上奏,请求朝廷亟办海防,以防备日本。奏曰:

“泰西各国,昔日惟英以求水师称雄,今则德、俄皆练水师与英抗衡。日本之船炮军械师法西人,亦浸浸有争霸海上之意。中国理有余而力不足,自来办理交涉事务,如津案、滇案诸大事,率以将就了结,盖因我国之防务未修,而恐猝无以应也……日本密迩东隅,前明倭寇屡为边患,近虽修好通商,而性情反复,又多叵测。前此台湾之役未受惩创,现又阻梗琉球入贡,废为郡县。沈保祯奏称:争之而兵端起,让之而得步进步,兵端亦起。诚为确论。”(33)

争之让之兵端皆起,左右均无可选择,清廷开始认识到,在对日关系问题上发展到今日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主要是由于国力不盛,海防未备,于是加强海防建设的呼声又起。李鸿章于是年五月致函曾纪泽云:“日本废琉球为县,各国讥评,佥以中国于台湾之役办法太怯,致有今日之事……今其意固不专在琉球……为御敌计,仍宜添购铁甲船,或可战于海上。”(34)是年六月,李鸿章又致函李凤苞云:“日本持有新购铁甲肆意妄为……议者恐其持强做大,渐有窥视台湾、高丽之意,中国须亟购铁甲战船,伐谋制敌。”(35)购铁甲、建海军,与日本“战与海上”,以达“伐谋制敌”之目的,在琉球事件之后,已成为李鸿章海防思想中十分明确的战略方针。光绪六年,李鸿章向清廷奏上《筹议海防事宜疏》,明确谈了他对日本的战、守、和之策:

“从来御外之道,必能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和。无论用刚用柔,要当预修武备,却有可以自立之基,然后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和则久……盖外洋以战立国,纷争互峙,实有不能不尚武之势……日本虽蕞尔弹丸,近亦思学步西人,陵侮中国。夫以中国风气较迟,地广民众,为各国所环伺,即使俄与日本暂弭事端,而滨海万余里,必宜练得力水师,为建威销萌之策。揆之事势,固难再缓。”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刘申宁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