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申宁: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研究
2009年07月13日 14:13天益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所谓保和局者,李鸿章认为:“处今时势,外须和戎”。(50)在守海口的同时,外交上应极力羁縻,以维持和平局面,避免发生战争。他深知中国目前无力战胜西方国家,即对日本亦无必胜把握。他指责那些不明中外大势的主战派:“若彼之所长己之所短尚未探讨明白,但欲逞意气于孤注之掷,岂非视国事如儿戏也!”(51)他主张:“目前固需力保和局,即将来器精防固,亦不宜自我开衅。彼族或以万分无礼相加,不得已而一应之耳。”(52)李鸿章主和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为清廷实现自强赢得一段喘息和发展的时间。他强调:“忍小忿而图远略”。(53)避免一场战争,不仅可以赢得发展自己的时间,而且可以节省大笔经费以用于海防。(54)李鸿章提出的这一指导方针,确实十分及时,十分重要。以后的历史发展证明:近代的每一次对外战争,多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国都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清廷没有采纳李鸿章的这一指导方针,失去了一段宝贵的时间。从此,中国丢掉了走向近代的一个重要机遇,清廷失去了维持江山社稷的前提条件。

三是停西征之饷以用于海防。由于清政府财政拮据,难以同时兼顾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之用,李鸿章认为应“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而后定计”,故对左宗棠部西征之事提出意见:

“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无论开辟之难,即无事时岁需兵费尚三百余万,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为不值。且其地北邻俄罗斯,西界土尔其、天方、波斯各国,南近英属之印度,外日强大,内日侵削,今昔异势,即勉图恢复,将来断不能久守……揆度情形……俄先蚕食,英必分其利,皆不愿中国得志于西方。而论中国目前力量,实不及专顾西域,师老财铺,尤虑别生他变。曾国藩前有暂弃关外,专清关内之议,殆老成谋国之见。今虽命将出师,但严守现有边境,且屯且耕,不必急图进取;一面招抚伊犁、乌鲁木齐、喀什噶尔等回首,准其自为部落,如云贵粤属之苗瑶土司,越南朝鲜之略奉正朔可矣。两存之则两利,俄英既免各怀兼并,中国亦不至屡烦兵力,似为经久之道。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防不防,则心腹之大患愈棘。孰重孰轻,必有能辩之者。此议果定,则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似须略加核减,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做海防之饷。否则只此财力,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有不困穷颠蹙者哉?”(55)

李鸿章的这一主张,多年来被视为卖国言论,其实细思之亦不无道理。果如李氏所言,移西征之饷用于海防,中国将再建设三支北洋海军规模的水师。有这样一支强大规模的海军力量镇守远东,不仅甲申、甲午之战可免,辽南台湾不失,而且新疆也未必能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力发展海防,将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变化,是时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四是其他纵深领域的改革。李鸿章在提出加强海防的同时,奏疏中还提出了许多其他领域的改革措施,如兴办铁路、航运、开矿、办电报等等。他认为:

“一切仿西法行之,或由筹借资本,或劝远近富商,凑股合立公司,开得若干,酌提一二分归官,其收效当在十年之后……若南省滨江近海等处,皆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毋庸向外洋购运,确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56)

李鸿章认为这些求富措施的实施,“固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不独有利厘饷也”。(57)正因为此,李鸿章在这方面坚力推行,中国早期轮船航运、铁路、电报之建设,矿山之开发,皆赖以发端。

李鸿章的主张,与其说是当时为加强海防而提出的具体措施,不如说是晚清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遗憾的是,这一主张并未得到朝野人士的一致拥护和清政府的肯定,甚至至到今天,人们仍未能充分估计到这一主张和建议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但是,由于李鸿章等人的务实态度和坚韧不拔的努力,晚清才有了所谓“自强新政”尚可一提的政绩。(58)

四、“御日本之道利用刚”

在这一海防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李鸿章成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行家。纵观李鸿章后半生所努力为之的事业,仍不出其海防议时所提出的各项主张,这些实践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在国防事业上,李鸿章坚持其口岸防御的战略方针,致力于沿海炮台的建设。早在70年代,他首先规复了大沽口、北塘及山海关炮台,添置重炮,修复古垒,屯以重兵。进入80年代,李鸿章又拨巨款修筑了旅顺黄金山、椅子山等炮台和威海卫南北帮炮台及刘公岛炮台,并配合山东巡抚修筑了烟台东西两炮台。与此同时,他命令淮军驻江苏各部队参加了长江沿江各主要炮台的修筑工程,以加强海口的防御能力。19世纪后半期,李鸿章在国防建设方面做得最大的事情,就是组建了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成军,在编军舰共25艘,其中有“定远”、“镇远”2艘铁甲舰,“致远”、“来远”、“济远”等7艘巡洋舰,以及其他辅助舰艇。舰队总排水量为4万吨,在当时远东地区号称第一。(59)

此外,李鸿章还特别重视制器与练兵,他在60年代筹建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两大兵工厂,70年代又改造扩建了天津机器局,兴建了天津淮军军械所,增大了武器弹药的生产,并在威海卫、旅顺等地组建了水雷营,旅顺还建造了船坞。通过进口与自制相结合,在70年代以后,清军的装备有了很大改观。(60)淮军的装备在2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两次更新,成为晚清装备最好的一支军队,大大缩短了清军与近代军队的装备差距。在国防近代化的事业上,虽然李鸿章尽了极大的努力,但由于其战略防御思想的消极保守,在一定程度上遮盖并影响了他所取得的诸多成就。(61)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刘申宁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