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回首1963:在奎屯休整(回忆录)
一,新城奎屯
1963年9月22日,我们近180位同学到达奎屯后,进行休整。27日,第二批近180位同学到达。第三批同学为数不多,合起来361名,女同学比男同学多一个。我们每天在七一中学的食堂就餐,顿顿大米饭,副食很好。休整实际上就是休闲,师领导组织我们学习、参观,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奎屯,了解农七师。
奎屯是一座小城,在当时的中国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它。它的最大特点是拥有高大而漂亮的林带。道路两边是整齐划一的白杨树,六棵一排,或是八棵一排,一直延伸到地平线。像一列列士兵,阻挡着寒风和沙尘。我们在读高中时,学过茅盾先生的佳作《白杨礼赞》,对白杨的性格已经洞悉,它高大、英俊、挺拔、正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是阔叶树,春天,在它的枝条上爆出嫩嫩的细芽;夏天,是它展示自己雄姿的机会,它像一个美男子,傲然伫立;到了秋天,它的叶子悄悄飘落下来,经历寒风的洗礼;冬天,它浑身上下挂着冰霜,白得醒目,亮得惊人!
奎屯是北疆的绿洲之一,是镶嵌在北疆胸襟上的一颗明珠。我没有机会在飞机上俯瞰它,但在离它十几公里外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它的翠绿不亚于南非的祖母绿宝石!它的绿,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小城,它的布局很合理。像北京一样,它有一条南北中轴线,中轴线的最南端是乌伊公路247公里入口,因为它坐落在天山北麓的冲积扇平原上,所以,按千分之18至千分之27的坡降,南高北低,往下滑。在中轴线上,有名为“红旗服务大楼”的百货公司,农七师机关大楼,小礼堂。后来建造的火车站,奎屯市政府机关大楼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奎屯也有类似北京东西长安街的一条路,长约10公里,那就是红旗服务大楼门口的一条很宽的道路,两边散落着邮电局,新华书店,中国人民银行,针织厂,机修厂,卷烟厂,面粉厂等。它东到棉纺厂,西接独克公路5公里口。现在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子:“北京路”。
红旗服务大楼高三层,是当时奎屯最雄伟的建筑,大门朝北,气派很大,在北疆享有盛名。货源丰富,生意兴隆,门口车水马龙,连克拉玛依的顾客都来采购物品。第三层是照相馆和钟表修理部。我们的同学,三五成群,在那里拍照留念。在三楼的窗户前,向南眺望,可以看到乌伊公路来往的车辆,虽然有5公里之遥,却一览无余。
农七师机关也是一幢三层楼房,外表黄色,庄重威严。四周绿荫环抱,宁静肃穆。第三层是会议厅,就像《水滸传》里的白虎堂,是师领导研究军机大事的地方,不是一般人能涉足的。
师机关东面,跨过环形路,便是农七师第一招待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农七师宾馆。高二层,陈设豪华,有地毯、沙发,暖气,自来水,卫生间,是师首长生活和接待客人的地方。1965年秋天,中央代表团的贺龙元帅,带领国家乒乓球队,就住在这里。七十年代,蜚声世界的英国女作家韩素音造访奎屯,也住在这里。
在师机关北面,是一座小礼堂,从建筑学上讲,它具有很浓厚的欧味,外表装潢很讲究,前面的侧房是图书馆,藏书很丰厚。小礼堂经常演戏、放映电影,是农七师的文化中心。1964年5月,农垦部部长、后来的国家副主席王震在小礼堂门前,与干校会统班的同学合影,大概也是因为小礼堂是奎屯最好的照相背景吧。
1963年,我们到奎屯时,还没有自来水厂,除少数单位有水塔外,大多数单位是靠水井汲水。而每口井边,都有一根吊杆,利用杠杆原理打水,比较轻松。也有的井边设轱轳。地下水离地面5米左右。
1956年以前,奎屯只是一个破烂的小村,有一条极短的小街,住着几户维吾尔族老乡,灰暗的小店里,卖着莫合烟和砍土曼之类的农具。门口有栓马桩,一条狗懒洋洋地趴在树阴下,见到陌生人,立刻狂吼起来。
清朝政府时,新疆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伊犁。乌鲁木齐,维吾尔族语,意为“美丽的草原”,解放前叫“迪化”,这个名字带有对少数民族的贬意。从迪化到伊犁有1400华里,设有22个驿站,中央政府的文书,命令,通过快马,一站站传递到伊犁。奎屯就是其中的一个驿站。奎屯,蒙古语,意为“寒冷的地方”,也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一个点。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民族英雄林则徐被道光皇帝贬到伊犁,这位大人在儿子的陪同下,坐着马车,从浙江路过西安,经兰州,走了十七个月,才到达伊犁。他曾在奎屯住过一个晚上,在他的日记《荷戈纪实》中有记载。(建议奎屯市人民政府在市中心,设立一个林则徐的塑像,底座上可以将林的日记上这段话刻上去。)1983年秋,我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家代表团去伊犁,在惠远古城参观了清朝留下的“将军府”,深宅大院,红墙青瓦,院内有林则徐栽的两棵大树。林大人到伊犁后,兴修水利,为当地人民办了许多好事。他在伊犁呆了三年。后来,道光皇帝把他召回。这位民族英雄为中国近代做出巨大贡献,永留史册。
奎屯在乌伊公路和独克公路的交汇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古时,从奎屯正南面,骑马,翻过300公里宽的天山,可到达南疆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库车,古称“龟兹”,是古代西域36个国家之一。现在已通公路了。这条“库独公路”的最高点是乔尔玛,新疆人把山口叫“冰大坂”,乔尔玛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即使在7、8月份路过那里,也要穿很厚的衣服。在乔尔玛树立着一座碑,纪念为修这条公路牺牲的一百多位英雄。
奎屯分东戈壁,和西戈壁。西戈壁有一座美丽的果园,盛产苹果,葡萄,水蜜桃等;再往西就是飞机场。我们到奎屯时,从来没有见过一架飞机,后来,这里成了坟场,是军垦战士们最后的归宿。坟场靠近奎屯河,遍地是大大小小的卵石。各团场在那里采集砂石料,运送回去铺路修桥。我的干校同学、好兄弟蒋志刚在那里当厂长,为农七师工程处制造水泥预制板,天高皇帝远,他官不大,权不小。
奎屯开发初期,东面有苇湖,泉水,野猪,野鸭,风景很美。那地方的俗名叫“鸭子坝”,和“哈拉苏”(维吾尔族语:白色的水),农七师在那里曾试装水力发电机。水电站工程由师勘察设计队的一位上海来的“右派分子”负责。可惜我记不清他的名字了。他很瘦,尖下巴,沉默寡言,终日默默无闻,像一块活的雕像。他懂两门外语,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机电工程师。有一次,他走在路上,迎面开过来一辆拖拉机。他扬手一招,叫驾驶员停车。驾驶员问他什么事?他说:“你的拖拉机出毛病了!”
驾驶员瞪了他一眼,气呼呼地说:“有屁的毛病!”一踏油门,继续赶路。谁料,走出100多米,拖拉机果然熄火。驾驶员恍然大悟,回过头来找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后话,不提。
东戈壁有老砖瓦厂,十几公里外。就可以看到高大的烟囱。更可贵的是,在那里有一座没有完工的火车站。我想,中国领导人,早就想过把铁路修到新疆,与苏联接轨。只是中苏交恶,全面论战,这个工程半途夭折了。
顺便提一笔,2002年秋,我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家代表团一员,路经奎屯,特地到东戈壁的一个果园,品尝了一位个体户种植的蟠桃。满园秋色,硕果累累。蟠桃个个饱满,沉甸甸地压着果树。桃子大而漂亮,皮薄肉厚,香甜可口,堪称一绝。作家们在屋子里劈劈拍拍打麻将,我静静地坐在桃树下,沉浸在回忆中。在上海,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蟠桃。
奎屯,在我们63届干校同学心中是圣地,就像犹太人心中的耶路撒冷,俄罗斯人心中是圣彼得堡。只要我们有记忆,奎屯在我们心中是永远不会忘却的。
1956年初春,农七师在乌苏县的同意和支持下,从驻地炮台迁过来,吹响了开发奎屯的号角。这里,我不得不讲述一下农七师的历史。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郭绍珍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