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 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
2009年03月04日 10:30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不仅如此,这些援华军火不再是像先前那样大量囤积于印度,而是沿著顺畅的交通线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国内。至1945年8月,国民党陆军部队共有十三个军、三十九个师配备到了美式装备,计有:步枪140,660枝,冲锋枪26,907枝,轻机枪7,430挺,重机枪1,404挺,战车防御枪155挺,信号枪737枝,战车防御炮277门,迫击炮1,009门,火焰喷射器148具,掷弹筒5,055具,火箭筒286具40。

表 6 美国运抵印度的援华主要陆军兵器比较统计表

注:上表并未将各种弹药统计在内。

资料来源:《美租借法案主要武器统计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七七四,案卷号:1040。

有了大量美式装备,国民党陆军终于可以「以其与敌同等之武器在国内与日军作战」41。在1945年4月爆发的中国正面战场上的最后一战──芷江战役中,日军不仅被打得死伤惨重,而且弹尽粮绝,士兵只能以野菜和水充饥,陷入了日军侵华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惨状之中42。史迪威「中国的军队如果予以良好的训练和装备并领导得好,其英勇堪与世界上任何一国的军人相媲美」43的预言得以在国内战场部分实现。

与美式装备的大量引进形成鲜明反差的,却是国府兵器自制能力的下滑。尽管国府于抗战中期在兵器自制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但兵器自制终究是以工业为基础的,而早在1943年,大后方的工业即因为原料短缺及通货膨胀急剧恶化等因素,普遍呈现不景气的危机,只不过国府那时尚有一定的控制力,才基本支撑了兵器自制的发展。可自从国民党陆军在豫湘桂战场上遭到日军毁灭性的打击后,国府积七年之力而建设起来的「繁荣」景象几乎丧失殆尽:战时工业损失过半,军火工业的开工率更是下降至原有的55%44。

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国府在1944年11月成立了旨在统筹规划战时工业生产事宜的战时生产局。但在政治、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已陷入无可逆转的恶劣境地的景况下,战时生产局根本无法完成其被赋予的对兵工生产实施调控的任务,原本混乱不堪的美援军工物资的运输与分配变得更加无法收拾,各个兵工厂为了争夺有限的物资,相互之间不仅寸步不让,而且互相射击、杀伤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45。另外,国府原本就有依赖外国装备的惰性,随著美式先进装备大量涌入,国府投入到兵工生产方面的精力也自然有所下降。上述种种因素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国府自制兵器产量的下降。表7为1945年头四个月主要兵工产品实际产量与1944年同期产量的差异。

表 7 1945年1-4月兵器产量与1944年同期产量比较

表中数据是据国府战时生产局统计的相关数据综合而得,资料来源:《各兵工厂生产数字统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四一九,案卷号:670。

虽然下降的幅度不是很大,但其所造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国府被迫放弃了其既定的兵工现代化的目标!国民党人似乎忘记了战时从外国获取武器装备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也似乎忘记了一个国家靠自制的武器装备抵御外来侵略者有著怎样光荣的前景!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章慕荣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