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欣赏,
让心灵处于同一起跑线
虽然爱情没有年龄界限,但年龄产生的思想差距会造成代沟。为此,作为妻子的马兰尽力去弥补与丈夫的思想差距,让两人的心灵处于同一起跑线,这样才能让婚姻长久。
从知名黄梅戏演员到著名作家太太,马兰婚后的社会角色发生了突变。这丝毫不改变余秋雨对她的评价:“马兰不仅仅是有外貌美,在古典概念中,读书的权利全部交给男子这一方,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了。她不仅仅只是看重我的才,我也不仅仅看重她的貌。”
马兰不仅有着美丽脱俗的外表,她对表演之外的现代艺术,如美术、音乐等,都有很高的兴趣和比较广泛的理解,这也是他们夫妻经常谈到的话题。有一段时间,他们去中东地区,共同的兴趣使得旅途始终谈兴甚佳。余秋雨十分惊讶妻子居然对萨特的存在主义那么熟悉。他认为,就感性文化而言,在对当代欧美艺术文化的了解程度上,马兰已经超过了他。
从1985年开始,余秋雨开始了他第一次自觉的“行走”,用脚板接触土地,用身体接近大自然,用眼睛获取信息,用大脑思考文化。他把这叫做“田野作业”。
从最早的“走中国”到1999年的“千禧之旅”和“欧洲之旅”,余秋雨的路越走越长,越走越远。他用笔一路记录下他的思想:《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一批以中华文明、埃及文明、阿拉伯文明、犹太文明、巴比伦文明等为背景的文化思考的作品次第诞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余秋雨的成功,离不开在他身后默默支持他、并给了他灵感的夫人马兰。他的每一篇文章出来,马兰几乎都是第一个读者,她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不太演员腔的自然方式读给他听。他闭着眼睛听,觉得在她读的过程当中有点绕、或者有点卡的地方,他就会拿笔记下来,再回书房改,他说这等于照镜子,因为马兰可能代表很多读者的感觉。
参加“千禧之旅”时,只有余秋雨和少数人进入伊拉克。在约旦,马兰必须和他分手。他们站在一个山口里,风吹起了马兰的纱巾,余秋雨说,“你先回去吧,好好地做你的准备工作,你还有很多艺术想法要实现。”马兰说,“好,你一路平安。”车载着余秋雨开向伊拉克方向,他的手扶在车窗上,因为一路灰尘,车窗上留下一个很深的手印。
马兰的车开回去后,她实在忍不住,就放声大哭。车上所有的人,包括那些男人,都跟着她嚎啕大哭。她想,这张脸、这只手,可能这辈子都再也见不到了。后来她又想,不能太悲观,他一定能回来。在伊拉克,余秋雨一行“失踪”了两天,完全断绝消息。马兰每天看电视,每天祈祷,希望丈夫和其他人都平安无事。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