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慰安妇] |
战争创伤时刻缠绕
然而,索赔之路毫无进展,老人的生活也十分困顿,战争的创伤更是严重危害着她的健康。
万爱花现在居住的这间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矿机宿舍的房子是租的,房租加上水电费,一个月要一千多,而她每月的低保费只有230元,不够的钱经常要先向养女的子女借,在收到救济款后再还清。老人的救济款主要来自慈善单位和媒体。山西省慈善总会2002年到2004年捐给她4000元,《山西商报》曾为万爱花转赠社会捐款4000多元,此外,《山西商报》和山西黄河电视台等媒体记者也自掏腰包,救济老人的生活。
搬入新家前的生活更加不堪,万爱花的养女李拉第将它形容为“流窜”。她们居无定所,寄人篱下,先后流落阳曲、太原等地,靠给人缝补浆洗为生。
万爱花全身是病。当年受日军残酷迫害,万爱花大腿和肋骨有好几处骨折,身体严重变形,右耳被日军撕裂,左耳短了一截,下身严重溃烂。
而现在老人经常胃痛,去年差不多一年老人都在住院,经常是好了些回来,回来后又过去。她床头摆了五个小药瓶,西咪替丁片、消炎利胆片,都是治胃痛、发炎的药。老人介绍,自己有胆囊炎、胆结石和尿道炎,这些病又引起了胃部和肺部的感染,一旦胃痛就受不了,今年元月到三月又刚住了院。除了生病住院,万爱花很少房间。打扑克、看电视成了她晚年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她说,一定要让日本人低头认罪,赔偿道歉,否则“死了也不放心,死了也不会闭眼”。
2004年6月,在四周林立的高楼中,南京利济巷2号民国老宅慰安所显得破乱不堪。一个月后这里就已被拆迁。
慰安所遗址在拆迁声中残存
作为日军侵华期间罪恶的慰安妇制度的实物见证,许多慰安所遗址却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沪生发自上海 尽管原因各异、过程曲折,上海最早、最完整的两处日军慰安所遗址还是被保留下来。前者是位于虹口区的“大一沙龙”,后者位于浦东钱仓路350号。
“浦东那个是因为它是民国时期特色建筑被保留。”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目前,上海已发现超过160个慰安所。最新发现主要集中在虹口区四川北路沿线,这里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聚集之地。
上海是日军实行“慰安妇”制度的发源地。“1931年底,日本驻上海海军当局已将虹口一带的‘大一沙龙’、‘小松亭’、‘三好馆’、‘永乐馆’4个日本侨民经营的场所,指定为海军特别慰安所。”苏智良说,这正是“慰安所”名称的第一次出现,也是世界上第一批慰安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相关新闻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