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大屠杀] |
二战“盲点”
现年50岁的泰德·雷恩希斯(Ted Leonsis)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希腊后裔,目前是美国在线(AOL)副总裁、美国职业冰球联盟(NHL)“华盛顿首府”队的老板。
2004年末,在加勒比海的游艇上度假时,雷恩希斯无意中看到张纯如自杀的消息,于是决定看看这位美籍华裔女作家生前最著名的作品《南京大屠杀》。日军残杀30万中国人的历史深深震撼了雷恩希斯,他当场拿出支票签下200万美元,着手开拍一部纪录片。
当雷恩希斯在华盛顿开始建立自己的电影公司Agape(希腊语“爱”)并以纪录片《南京》(Nanking)作为公司处女作时,加州圣何塞的朗恩·约瑟夫(Rhawn Joseph)医生早已为《南京梦魇》(Nightmare in Nanking)这部纪录片做了25年的准备。这个拥有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博士头衔的神经学医生,对历史、艺术、音乐、写作也十分在行。他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源于儿时对二战史的兴趣。
“我的父亲参加过二战。我虽然在战争结束后才出生,但那仍是我童年时电视、电影的主题。我也经常和朋友们讨论这场战争,尤其是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对美军的屠杀和折磨。然而,对于日军对中国人以及亚洲人民的罪行,我们几乎不了解。”约瑟夫对《新民周刊》说,“我相信二战是一场善恶之战,和现在战争不同。因此,我从小就关注所有和二战有关的材料。”
约瑟夫看了大量有关二战的书籍和文章,以及数十部纪录片,他发现历史往往由鲜血写就:战争、战争,然后是更多的战争……大概25年前的某一天,他偶然读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段文字,感到十分震惊,“我很诧异,为什么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件事?”这个问题在约瑟夫心头疼萦绕许久。
雷恩希斯不知道此事还情有可原,毕竟他的心思可能都用在商场打拼上。但从小耳濡目染二战资料的约瑟夫也对此一无所知(他那参加过二战的父亲也是如此),可见南京大屠杀是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对二战认识的一个盲点。
“我知道日本曾承认对白人的暴行(如1942年“巴丹死亡行军”,2万多美军俘虏在菲律宾被日军所杀),但我不知道南京大屠杀。而且,南京发生的一切和我之前读到的战争完全不同:日军对中国人民的罪行特别恐怖和邪恶。更糟糕的是,日本人竟享受于这种暴行。”约瑟夫告诉《新民周刊》,暴行在战时也许难以避免,妇孺经常是受害者,但像日军如此施暴的十分罕见。
“纳粹的邪恶人尽皆知。但有些人在杀害无辜妇孺后的几小时可能会惴惴不安,有的人几乎接近精神崩溃。臭名昭著的集中营负责人、纳粹党卫军首脑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也因目击枪杀平民而病倒。他把大批犹太人送进毒气室,认为这样更‘人道’一些。日军却愉悦于虐待他人,这样的恶劣行径很邪乎。”那时的约瑟夫就计划用未来20年时间来写一本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
而后的十几年中,他一直搜集相关书面证据、复印照片,从美国国家档案馆调取影像资料。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书一上市就十分畅销。“我发现自己无法和她竞争。”约瑟夫对记者坦言,他那时放弃了出书念头。“我准备拍纪录片,这并不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我此前写过一些剧本,其中一些已经被人拍摄成片。我也和人共同创作了一部百老汇戏剧,相当成功。因此,我筹备拍了两部有关二战的纪录片:一部是2004年完成的《希特勒日记》,已在PBS(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等电视上播出;另一部就是2005年完成的《南京梦魇》。”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