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战地记者:我亲历的南京大屠杀(图)
2006年12月14日 09:05新民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大屠杀]

每天骑马跑几十里受降

在第一次采访中,谢蔚明说到,他后来从事的“记者文字生涯”,与一位中国大作家的影响有关;后来,为宣传坚决抗战,在战地采访过某“战区司令长官”。只是,对于一位九旬老人,相隔60多年的时空距离,这两个就在嘴边上的姓名,一时就是难以出口。

到第二次采访时候,谢蔚明告诉我,那位大作家是郭沫若,那位战区司令长官是李宗仁。

在准备这次采访的案头工作中,我查读到谢蔚明曾在湖北鄂中创办《新湖北日报》的记录。

抗战时期,湖北省政府和六战区长官部迁到恩施,闭塞的恩施山区一跃而成为湖北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捍卫陪都重庆的屏障。历史的机遇给恩施带来了包括新闻在内的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口碑材料,使我们得以了解半个世纪的恩施报坛的繁荣盛况、风云变幻和广大报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的贡献。

铅印报纸应运而生,左右局面的是《武汉日报》、《新湖北日报》、中央社分社,其分别是中央级、省级机构,驻足恩施,面向全省全国,影响境内舆论。

1944年《新湖北日报》设立鄂中版,陈诚在官邸召集报社各部门负责人人共十余人座谈,加以勉励,要鄂中版主任谢蔚明注意地方官吏贪污不法情况,还要秘书告以联系的密电码。

对于这段历史,谢蔚明欣然答曰:我是鄂中版的负责人。我提问,在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软禁在土家族地区的铁将军——叶挺在鄂西》中,有一小节内容是“与记者谢蔚明的‘亲密接触’”,只是网络上没有具体的内容显示。谢蔚明回答,我不止一次去看望过叶挺。我再问,叶挺在皖南事变被俘,辗转软禁至鄂西,你去探望,难道没有什么阻碍么?谢蔚明坦然答道:没有阻碍,“我是记者”。

在网络版90年代的“文史春秋”中,有记录“叶挺在恩施囚居生活”的文字,其中提到叶挺与年轻记者谢蔚明的多次交往:

在鄂西边城恩施城西一座小山脚下,有座土木结构的普通农舍——后山湾154号。50多年前,叶挺将军曾两度被囚于此,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多的囚居生活。

1942年初春,《武汉日报》青年记者谢蔚明慕名拜访叶挺。面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官方报纸记者,叶挺坦然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他说:“抗战一开始,就提出全民抗战的口号,但是空喊了几年,没有实行。”说到这里,叶挺将军非常激动,用广东客家话痛心地指出:“国民党政府总是害怕民众起来,设置种种障碍,捆绑民众的手脚。要是放手发动老百姓共同对敌,抗战怎么会有这样丧师失地的局面”接着,叶挺猛烈抨击了国民党腐败的兵役制度:“抗战是神圣的事业,要依靠千百万士兵流血牺牲保卫国土。但是,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却受着非人的待遇。现在补充兵员,主要是抓壮丁。兵役机关和军队层层克扣,当官的肥了,可是当兵的一天连三餐稀粥都喝不上。这样的士兵又怎么打仗?”

将军在囚居生活中对时局仍了如指掌,使记者既惊奇又佩服,深感叶挺不仅是一位名将,还是一位有着精辟的政治见解的学者。最后,叶挺对这位青年记者寄予殷切期望:“你很年轻,才20多岁,青年新闻工作者要有正义感,发扬正气,为人民立言、立德、立功。”据谢蔚明回忆,叶挺的话使他受到了很深的教育,“如果说以后我做了一些对革命有益的事,叶挺将军的这次接见是起了作用的”。

涉长江蹈血海,年近30岁的谢蔚明终于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湖北省文史资料的网络版上,有篇署名谢蔚明的《胜利受降随军记》。同样由于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字,今天已没有具体的内容显示。而眼前九十高龄的谢蔚明则有些激动,他站立起来:是啊,我是写过这篇文章的。小日本投降了,我跟随部队到处去受降,好几个地方,我们是骑着马去的,“我骑马骑得可好了,每天跑几十里路,跑得飞快,一点不累”。

骑在马上的他,那时节真可谓思绪难平,激动不已。后来当他坐在南京审判法庭的记者席上,他不由得想起秋瑾女侠的一句诗:“磨刀有日快恩仇”。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