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帕慕克】

奥尔罕·帕慕克简介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06.07~ )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200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已经被译为40多种语言出版。
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这本书确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的文学地位;
2005年作者的新作《伊斯坦布尔》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同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
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详细】

争议中的诺贝尔文学奖新得主

2006年10月12日下午1点,身材高大、满头棕发的瑞典学院秘书长霍雷斯·恩达尔宣读了由他起草的获奖公告,帕慕克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详细】

早恋的诺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

评论:帕穆克的作品很难读

观点:出版社前年就看好帕慕克

关键词·【在中国】

帕慕克5.21-5.31中国十日行

北京
5月21日/周三 新闻发布会 社科院外文所
5月22日/周四 帕慕克专题演讲 题为"我们究竟是谁?--在卡尔斯和法兰克福" 社科院
5月23日/周五 学术研讨会 社科院
5月24日/周六 帕慕克演讲"你为谁写作?" 北京大学百年讲堂
5月25日/周日 帕慕克中国读者见面会暨签售 北京图书大厦
5月27日/周二 新浪网访谈
绍兴
5月28日/周三 帕慕克演讲 绍兴文理学院
上海
5月30日/周五 帕慕克中国读者见面会暨签售 上海书城
5月31日/周六 帕慕克与上海知识文化界座谈 上海外国语大学 【详细】

帕慕克:带鲁迅的书去他故居

帕慕克今天对话上海读者

帕慕克哀悼震灾:我推荐《雪》和《黑书》

帕慕克:亲历1999年伊斯坦布尔大地震

帕慕克:我同时属于东方和西方

帕慕克义卖捐助地震灾区大学生

帕慕克:“我能理解你们的悲伤和团结”(图)

帕慕克北大演讲称为少数人写作(图)

帕慕克谈小说艺术 基兰·德塞盛装出席(图)

关键词·【六色书】

绿——《寂静的房子》

无法“寂静的房子”

《寂静的房子》是帕慕克的第二本小说作品,初版于1983年,作者自己称之为“永远也写不完的政治小说”。
这部小说跟其他帕慕克小说一样,充满迷思和忧伤。与帕慕克小说相比,这部作品比较“实”——实实在在的生活,历历在目的场景,阶级不同、性格迥异的一家人,“主义”纷呈、贫富悬殊的社会——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查看

书摘:寂静的房子


红——《我的名字叫红》及精装本

帕慕克成名作:我的名字叫红

一个谋杀推理故事……一本哲思小说……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色,两具尸体及死亡,甚至凶手全都站出来了,他们仿若有生命般,靠着自己的经历与观察,仔细地告诉我们每一条蛛丝马迹。【查看

书评:一个富丽堂皇的伊斯兰世界


此书出版之后,土耳其举行了焚烧书籍的活动,不同的举办者焚烧《雪》的不同部分。这部小说所引发的政教争议,令帕慕克遭到一些同胞的憎恨,甚至受到生命威胁,他成了一个被猎捕的人,几乎不能在自己的国家安全地散步。正是因为这本书,帕慕克流亡到了美国。【查看

书评:《雪》——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花饰


灰——《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这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一部个人的历史,更是这座城市的忧伤。【查看

书评:伊斯坦布尔,帝国斜阳里的忧伤


《白色城堡》是一本充满想象力的著作,是帕慕克第一部历史小说,探讨了身分认同与文化差异的观念,东方与西方的接触,以及土耳其在世界版图上有时显然未知的部分。 【查看

书摘:寂静的房子


黑——《黑书》

繁复的迷宫——《黑书》

《黑书》是一部迷宫般叙事繁复的小说,而其主题也同样呈现出意义的网络化格局。作者融情节、故事、历史、虚构文本、自传成分等于一炉,各种元素交叉并存,形式和主题都体现出强烈的帕式色彩和鲜明的原创性。【查看

书评:马悦然评帕慕克的小说《黑书》


黄——《新人生》

再看“新人生”

这是一则民族国家寓言。除了他一贯关于东西文化冲突与国内新旧思潮变化的主题之外,是帕慕克又一不同文体的尝试。叙事带有玄妙色彩,用隐喻的方式讲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处在新旧世界的矛盾。【查看

《新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旅途”

帕穆克与伊斯坦布尔图片展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便相信我的世界存在一些我看不见的东西:在伊斯坦布尔街头的某个地方,在一栋跟我们家相似的房子里……” ——文字选择《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六至十岁之间,我跟哥哥没完没了地打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揍得我越来越凶。” ——文字选择《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这个昏暗世界的吸引力让我一向喜欢伊斯坦布尔的冬季甚于夏” ——文字选择《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我们可将此种混乱、朦胧的状态称为忧伤,或者叫它的土耳其名称“呼唤(huzun),这是某种集体而非个人的忧伤。” ——文字选择《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我画海水通过市中心、以天际线为背景的波斯普鲁斯风光。” ——文字选择《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若想体验伊斯坦布尔的后街,若想欣赏使废墟具有偶然之美的常春藤和书目,首先你在它们面前,必须成为‘陌生人’” ——文字选择《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伊斯坦布尔所承载的‘呼愁’不是‘有治愈之法的疾病’,也不是‘我们得从中解脱的自来之苦’,而是自愿承载的‘呼愁’。” ——文字选择《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自18世纪中叶和整个19世纪以来,踏上伊斯坦布尔的大部分西方观察者偏好的主题包括:后宫、奴隶市场、街头的乞丐、背上扛的东西大得令人难以想像的搬夫……” ——文字选择《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相关专题

柏杨逝世——大师陨落台湾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