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成本电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2009年09月10日 10:26南都娱乐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院线回应:没有一部电影是冤死的

回应人:陈洪伟(万达院线发行部副总经理)采访:本报记者 张燕

(小片的基本排映)按照惯例,一般都有首周至少四场的保证,但具体是什么在什么时间场次那就很难保证了。现在有个误区认为票房不好是院线不支持,但在我看来,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哪一部电影是冤枉死的。实际上,院线终端是最市场化,最残酷的环节,直接由观众说了算,即使给你排到黄金档,但老百姓不买票进场,也没有意义。

中国现在能保证每周出一部新的艺术电影吗?根本不可能。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当整个的电影市场尚没有全面繁荣的时候,很多的商业电影都还不能很好地在这个市场上生存,怎么可能给艺术电影充足的空间呢?真正有艺术院线的国家,本身的商业电影市场都是非常成熟的。只有观众对商业电影都看腻了,才可能有更多的人对艺术电影感兴趣,现在,本身进普通商业影院的人都还不够多,就不要奢谈艺术影院了。

发行公司回应:内地有实力的专业发行公司还是太少

回应人:徐林(光线影业发行总经理) 采访:本报记者 张燕南都娱乐:对发行而言,什么样的小片吸引你?

徐林:还是要以市场为定位,比较符合主流观众的欣赏口味。把市场抛到一边的电影我肯定是不接的,虽然我是小众电影观众,像我就基本不看美国大片,但我不能代表市场,做影片的时候,我就要从观众角度去考虑,这是不能改变的规律,无论投资大小,要生存下来,首先要遵循这个基本。

南都娱乐:你们做小片时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徐林:最难的还是在院线这部分,院线是更商业化的,他们看片子就是看导演、明星、投资、题材,他们更关注一些显性的商业元素。从院线来说,一般只重视比较大的影片,比如一个月有十到二十部电影上线,每周他可能会重点运作一、两部,所以会忽略掉很多电影,演得好就多排点,演得不好就自生自灭,现在的《无形杀》上映了基本就没有声音,影院也就是排一到两场。

南都娱乐:《斗牛》也是遇到这样的问题?

徐林:很正常,从投入上小片就是有局限的,因为它的票房空间很有限,那么按照这个比例进行投入宣传,就没法做大影响。

南都娱乐:对艺术院线这种提法你怎么看?

徐林:艺术院线的概念我不是很赞成,它把这个事情局限了。建立艺术院线,如果不能保证经营效益,那也生存不了。可以建立艺术电影院,比如香港和美国,都有专门的艺术电影院,它也放主流电影,但它保留着两个厅放一些文艺的小众的电影。我还是觉得主流院线里就不是说艺术片生存不了。

南都娱乐:在时下这个所谓内地市场“黄金期”,你认为“以小博大”的案例会越来越多吗?

徐林:我觉得目前不是很多,因为专业而有实力的发行公司太缺乏了。对于有品质的电影,更大的责任其实是发行,有时候需要拼一下。另外,发行公司得有相当的专业经验,比如有些电影其实需要细化市场,定向投放拷贝,重点运作某些影院,但很多发行公司做不到这一点,片子放下去了根本没人管,跟放鸭子一样。

媒体宣传回应:小片质量堪忧

回应人:杨林(新京报 电影记者) 采访:本报记者 张燕报

纸毕竟是大众媒体,当然不会比照大片的规格去宣传小片,通常我们推介小片,第一考察的就是质量,必须先看片,这个是跟大片不能比的。

可事实上,内地小片质量是有问题的,虽然我们每年拍很多部电影,可是整体质量并不高,这些年轻导演的能力是有问题的,你可以看看那些MV、广告,这是他们拍得最多的,画面水准怎样?

另外,外国高水准的小片也进不来,这样就造成无法支撑一条艺术院线的建立,有了艺术院线,没有好片子,你总不能让影院每天就来回放一部电影吧。当然,我不否认院线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也没什么错,但根本来说还是要保证小片的质量。

小片前景论:小片非王道,但却无比靠谱

文_朱白

在目前的电影市场里,电影观众看上去还不如球迷,球迷至少在看过五大联赛后还有一个口味存在,看中国足球时他知道什么叫烂。但中国电影观众目前好像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观众的胃口处于低级阶段,这是中国电影现状的一个细节体现,前几年的华语大片败坏了胃口之后,渐渐电影人也认识到,即便再赚钱也不好意思总去干一件骂声满天飞的事了,按照一个人的正常成长轨迹来看,也该到了重新重视小片的时候了。

在一个基本没有什么电影传统的地方,我始终觉得张艺谋们算是第一代电影人,张艺谋的下一代是宁浩这些拍小片一样能成功的年轻导演,他们算是有传统的,前车之鉴加上近似乎免费的D版电影,以小片起家并弄出点个人风格的导演渐渐出现了。不难看出,这是中国电影往靠谱的方向在前进。

不是单靠小片这一种模式就能救了中国电影,而是目前这种小而无碍的电影应该得到重视,大家多在小片的拍摄和发行上动脑筋,总比都去一窝蜂拍那些赚不赚钱不一定但一定遭到暴风雨般骂声的大片强。小片在欧美日这些电影强国,一直不存在被冷落的问题,好莱坞也是有《变形金刚》的同时也有《贫民百万富翁》,在日本像《东京塔》、《入殓师》、《步履不停》这样的小制作,甚至还算是主流。

中国人也不应该对小片难为情,就成功率来说小片也不低。从票房奇迹《疯狂的石头》到口碑之作的《我们俩》,喜剧、煽情都有极端好的例子,说明中国人拍摄这种类型的电影一点问题没有。只要你不拧巴,不是把喜剧拍成《追影》、把煽情拍成《左右》这样丑陋的作品,小片实在是一件能让人看到希望的事。

就眼下来说,小片还没成气候,观众不买贾樟柯的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道理,因为你个人的矫情不是打动大多数人的理由。但看看《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还是有的,至少拍不出那种极致佳片,多拍点《天水围的日与夜》还是有可能的吧。选择小片,并非是解决中国电影不入流的王道,但在电影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能够突破“史诗巨制”这样的跟自卑有关的心理问题,达到从容地制作一些有诚意的小片境界,这还是靠谱的。

(南都娱乐周刊)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