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

390
2011.04.21

导语:一笔为数“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六元一角二分”美元的款子;一座距北京城20里外成府村东北的本已废弃多年的园子;一所本只是为留美而建立的预备学校……然而这所因国耻而生的学校深刻影响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它是清华,独一无二的百年清华。
[专题: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历史专题:国家的工程师] [网友评论]

百年清华,反思才能进步

梁启超以《易传》中的两句话来定义他所说的“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后来成为清华校训。而清华也在这些君子们的陪伴下走向第一个辉煌。

周诒春:被世人遗忘的清华校长

一张拍摄于1914年的照片,几乎是周诒春留下的唯一公开影像。正式出任清华学堂教务长时,周诒春还不满29岁,成为校长时,仍未到而立之年。周诒春任职期间,“勤勤恳恳,扩充校务;增损修革,惨淡经营;心力憔悴,成绩昭著”。通过一系列的校园建筑改造活动,已经奠定了清华大学未来几十年中的物理格局。而在清华成立20周年之际的梅贻琦之所以会觉得设备和大楼之事不难,也正因为此。而如此大规模地兴建工程、添购器具,使得清华自1915年起,连续4年预算均超出百万元以上,这也引来了受美国人控制的校董事会的反弹,周诒春也在压力下辞职。1931年4月,《国立清华大学20周年纪念刊》上,做出这样的评价:“周诒春任职四年余,建树极众,历任校长无出其右。”[详细]

罗家伦:教授治校的时代

清华的学生们从1918年到1921年间,曾经赶跑了外交部任命的三位校长张煜全、罗忠诒和金邦正,成为轰动一时的“三赶校长”事件。1922年曹云祥接任校长,他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初步建立了清华的“教授治校”制度。教授治校并非是清华的首创。在中国,最早提出教授治校的,是蔡元培。1928年罗家伦正式接任清华大学校长,在掌管清华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对清华的贡献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他努力提高教师的地位;提高中国课程的地位;压低洋人的地位;开解女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遗余力地聘请了一批当时国内外著名学者教授到清华任教;增设地理系和土木工程系,成立文,理,法三个学院等等。然而,政治背景过强,又恰逢阎锡山与蒋介石开战,罗家伦最终在内外交困中辞去校长一职。[详细]

梅贻琦:开启清华的“黄金时代”

提起清华大学校长,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肯定是梅贻琦。他讲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名言,他认为,教授是学校的主体,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桌椅板凳的。从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校长进入清华大学,清华的教授治校体制一直维持到1948年年底,长达17年。 “通才教育”是梅贻琦上任后一直坚持的重要理念,梅贻奇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当时考进清华的学生都会与录取通知书一起接到一张通告,告知, “本校第一年文理法三院不分院系……工学院分院不分系”。梅贻琦校长把清华带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也终于奠定了清华大学在中国数一数二的学术地位。[详细]

四大导师:开创学术史上的“清华学派”

清华改制以设立国学研究院为发端。1924年秋,时任校长曹云祥请来胡适主持设计国学研究院的学制蓝图,但当他提请胡适为导师的时候,胡适表示自己不够格:“非第一流的学者,不配做研究院的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三人里,除章太炎未肯受聘,梁启超、王国维先后于1925年春迁入清华园,加上其后回国的赵元任、陈寅恪,清华为国学研究院所请都是会通古今中西的一时之选,校内外称“四大导师”。国学和科学同被重视,倡导以科学方法来整理国家固有的文化,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独成风气的“清华学派”谱系由此生发。冯友兰、潘光旦、叶企孙、陈岱孙、费孝通……第二代、第三代清华教授集“清华学派”之成,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形成过程中都成为独开风气的学者兼思想者。[详细]

调查

1.你认为清华曾经辉煌的原因是什么?
有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有“四大导师”这样的良师
有教授治校这样的体制
有梅贻琦这样的教育家做校长
2.你认为现在清华最该反思的是什么?
精英大学不能实用主义至上
摆脱校园内的官僚气
重建严谨治学的学风
3.你对未来的清华有什么期待?
期待清华有更多科技上的创新
期待清华能有鲜明的特色
期待清华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期待清华重建大学精神,做中国大学表率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清华越来越“职业”了,以至于已经有人开始戏谑她为“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

百年清华,且富且贵

中国校友会网关于2011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揭晓。排行榜报告显示,在1999-2010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胡润中国百富榜、新财富500富人榜等上榜的亿万富豪中,清华大学造就了70位亿万富豪,仅次于北京大学的79位排名第二。清华大学毕业生刘天昭也在给清华大学的信中写道:“今天的清华,也比十五年前更加‘主流’,已经很难更‘主流’了——没有哪所大学,比清华距离国家更近,距离权力更近,距离金钱更近。这事很难证实,也许只是流言和想象,我只能说这是我接收到的普遍观感。”[详细]

蒋方舟写道:“北大清华的学子一路都是教育和体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成熟了,自然也是要沿着同一轨迹,而不能跌落到食物链的底端。我曾经旁观过学校的干部们做事,与教育和世俗标准下少年得志的成功者打过交道,他们毫无障碍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一切价值观,自诩主流,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不怀疑;他们青出于蓝地运用官场技巧与规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详细]

陈丹青:人的才气,性情,素质,统统变成了表格数字

2000年,著名画家陈丹青回国任教,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为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然而到2005年底他离开清华大学为止,他没有招收到一名博士生。他在辞职书中坦承:“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陈丹青出走清华事件也造成一场风波,舆论对于清华大学的非议也不绝于耳。,陈丹青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艺术学院的头等大事———艺术学院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斥着办学的教条。”这些机械化、职业化的条条框框也是艺术失去了本来的想象空间。[详细]

没有哪所大学承担了比清华还多的质疑声

不可否认,作为国内一等一的高校,清华一直就是生活在质疑声中的。无论是招生、学术甚至哪怕是清华的毕业生,都会引起公众对于清华的质疑。去年,曾有学者质疑清华一位文学教授有学术剽窃之嫌,尽管学术界不停的呼吁清华大学成立调查委员会,但清华态度一直暧昧;今天,有“最年轻市长”之称的周森锋被爆硕士论文造假,公众再一次呼吁清华大学调查,但清华大学仍然未能给出答案。这也使得公众对于清华的质疑不断增长。武汉大学的老校长刘道玉就说:“在《参考消息》上,清华大学是作广告最多的大学,凡是广告都吹嘘或夸大其词,这是与严谨学风相悖的,必须制止以赢利为目的的广告。”[详细]

蒋方舟"

蒋方舟《致清华大学的一封信》引起了轩然大波。

汉娜•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如果大学背叛了学术工作和科学自身,无疑等同于自杀。”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在3年前就职典礼说: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大学是要对永恒做出承诺。

大学需要有反思精神

十分巧合的是,今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迎来了建校150周年的纪念,据麻省理工学院宣布:“自1月7日至6月5日,将举行一系列盛大的庆祝活动,在持续150天的校庆中,麻省不但要向以往的成就和贡献者致敬,而且将举行严肃的反思活动,思考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然而,百年清华安排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却没有看到清华大学有任何一项反思活动,更没有像麻省那样“严肃的反思”,这就是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之间在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差距。黑格尔对反思有过很多的论述,他说:“哲学认识的方式只是一种反思”。因此,反思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工具,要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进行反思。大学同样需要这种重要的反思精神。[详细]

精英大学必须远离实用主义

精英大学贵在精,贵在致力于高深学问的研究,清华大学应当是这类大学的佼佼者。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放弃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指导思想,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要耐得住寂寞,发扬安贫乐道的精神。德国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说:“当大学决心于经常为国家和社会利益集团服务的方针的时候,马上就背叛了学术工作和科学自身。大学如果确定了这样的目标,无疑等同于自杀。”本来,大学是分为精英型的和大众化型的,也有纯学术性的和应用型之分。阿伦特的话,是针对极少数精英大学而言的,这是繁荣学术的需要。如果这样理解是正确的话,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极少数重点大学,应当放弃实用主义的办学方向。[详细]

清华将是一个更有理想的清华

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大学是要对永恒做出承诺。庆幸的是,清华并不是一个人,不会衰老,不怕挫折,总还可以重来。历史能摧毁记忆,挖掉根基,而清华照旧生机勃勃,让人觉得可以期待。清华永远聚集聪慧的青年,他们当中总有些人,骄傲执着,诚实热血,他们总有办法,建设一个更有理想的清华。[详细]

刘道玉

刘道玉:精英大学必须远离实用主义的办学方向。

德鲁·福斯特

德鲁·福斯特: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

如果说当代大学的理想之一是认识真理,让学生成为理性之人,而清华大学的理想包含着救民济世的情怀,那么她潜在的一个目标是让国家认识真理。

凤凰网资讯 中心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魏巍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