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无数人在关心一个地点,北纬33.1度,东经96.7度;今夜,无数人在一个地方的寒夜里,守望废墟,守望家园,歌哭伤痛,不离不弃。没有人能够忘记汶川,就像此刻人们不能不想起玉树,那里有我们失去的同胞与正在受难的同胞,那里有着一场毁灭性灾难后不死的信心与希望——再大的灾难,我们共同经历,再苦的坚持,我们同在一起。
天地不仁,再次降灾难于人间: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截止到15日早晨8时,共记录到灾区余震总数为750次,其中3级以上余震8次,一次6.0-6.9级地震。此次玉树地震的断裂带走向基本与汶川地震一致,玉树地震属于汶川地震后巴颜喀拉地块回弹的着力点,从汶川到玉树,大地的裂痕走过,我们却不希望承受同样的伤痛。
震后25个小时,已造成617人遇难,313人失踪,9110人受伤,重伤970人。灾难的猝然临之,惊醒了睡梦,也惊醒了救援的自觉,除却悲伤,也唤醒了无所畏惧的抗争勇气。
地震发生后,拥有3000余名学生的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80%房屋倒塌,幸存的师生立即组织救援,60多名教师徒手挖开废墟,至14日21时,有61名孩子被从废墟中挖出,其中34人死亡,而几乎所有老师的手都被磨破,废墟上留下一道道鲜红血印。武警玉树支队在大型机械设备未到达的情况下,就迅速组织救援,当日就徒手从废墟中挖出960名群众,其中遇难群众遗体62具。截至15日,据中国地震局赈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苗崇刚透露,专业救援队伍与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消防部队协同作战,已经救出幸存者和被埋压群众1045人。
15日下午1点40分,震后30小时,一个年仅5岁的藏族小姑娘阿妞卓玛被从废墟中安然无恙地救出;15日下午4点28分,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震后首个婴儿在救灾的帐篷中降生,帐篷外是一片喜悦与掌声。生命总有奇迹,生命总有希望,无论多大的灾难都不能改变,无论多大的灾难都不能扭曲。
从汶川到玉树,大地走过,我们又该如何抚平伤痛?震后的第一要务,就是救援,在可以利用的一切条件下,尽一切努力,只有发现的奇迹越多,只有救出的生命越多,才是对伤痛最大的抚平。
在这地震发生后的日日夜夜、分分秒秒,所有的人是如此珍惜这宝贵的第一时间。灾难发生后,无论僧侣与世俗,都投入到了救援工作中,灾区的僧侣捐献帐篷,帮助部队展开救援,这时候,人永远是第一位的。震后,青海呼吁志愿者暂时不要集中赴灾区抢险救灾,“鉴于玉树州地处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加之灾区地势狭窄”,救援需要理性,救援需要效率,人们必须保证所做的一切,不再触摸汶川大地震87150名死难者这样悲伤的数字。
在汶川大地震6个月后回访灾区的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奥斯汀·拉姆齐曾描述:“到处都能看见在建的房屋大楼,许多活动房屋都被免费提供给因地震而无家可归的500万灾民居住。这些活动房屋是由全新的铝材和聚苯乙烯泡沫绝缘材料在平整的水泥地面上建造而成,并且被整齐地排列在山谷盆地之中。虽然条件谈不上‘奢华’,但是居住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足以温暖人心。”
人们希望,玉树地震灾区的抚平伤痛,也有着这样——或者比这更快的速度,这一切就从救援开始,尽管今夜我们只有戈壁,但戈壁之上有了人们的拥抱,也一定能开出温暖的花朵。为了玉树地震灾区的温暖,我们每一个人,情愿付出所有的体温。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晓宇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