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错万错都是论文的错?
2009年10月12日 11:20凤凰网评论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评中评第273期

四川大学的新闻系要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了,取而代之的是毕业生在报上发表的新闻作品、评论等内容。

这则新闻出台的大背景是论文抄袭和论文注水的现实。正如四川大学新闻系系主任张小元表示:“随着大学教育作用的转变,本科论文已成鸡肋……不仅学生写起来痛苦,指导老师棘手,社会又指责论文太水,不如放弃。”

所以,新闻一出,赞着如云。盛大林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论文,就是研究某些问题的文章。也就是说,‘研究’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前提,可是,本科生能有什么‘研究’呢?”

以此为前提,他认为既然现在本科生“既不具备研究所必须的知识基础或实践经验,教学大纲中也没有研究方面的安排。”那么不如放弃这块鸡肋算了。

但是个人以为,并不是每个人写论文都需要“研究”到非常精深的程度的。虽然我不了解国外的教育体制,但是在书籍或者电影中也经常看到国外中学老师们,给学生布置写论文的内容。要求学生们去深入的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某些内容,并以此完成论文。对于他们来说,我想不是要每个中学生都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吧?他们只是想让学生们靠自己的努力,去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至于深到什么程度,那和学生的能力和付出的精力有关系,但是关键是每个人都亲自去学习了,去了解了。

这让我想到了我当时写的论文:中国的“文人论政”。虽然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论文质量并不高,到现在我对“文人办报”的问题也没有一个多深入的了解和多新颖的观点。但是当时我确实很享受那段过程。泡图书馆找资料,逛旧书店买相关的旧书……也正是因为那篇论文,我对民国时期的那些报人的经历和知识有了更多的一点了解。到现在那篇论文还存在我的邮箱里,说实话,我很感谢那篇论文。

对许多人而言,“结果”总是被摆到了很高、很重要的位置,但是“过程”却被忽视了。他们只看到许多论文质量不高,看到许多本科生没有“研究”的能力,就认定本科生不需要写论文,岂不有点武断?

当然,本科生的论文面对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他们不具备“研究”能力的问题。更多是抄袭现象严重,本科生应付论文成风。

如李妍所评论的,造成这个现象的一个原因在于“写论文之际正值找工作之时,论文挤占了找饭碗的时间,混论文的人自然不在少数。”

对于这个问题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我大学学的也是新闻系,我们毕业那会儿,系里对下一届的毕业论文时间做了调整。本来是大四第二学期进行的论文答辩,提前到了第一学期。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准备论文,而第二学期集中精力实习找工作。

而做为毕业论文的把关人,既然大学老师明知道学生们抄袭,仍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不是一种不负责任?大学论文抄袭严重、质量注水,到底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

我毕业那会儿,老师们的普遍态度是:学生也不容易,要是论文不通过,四年大学就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于是谁也不为难学生们,所有的都通过了。

想来这种思维不在少数。我当时做为“不容易”的学生之一,也觉得这是理所应该的。但是也必须承认,这种做法是对学生们写论文时候的抄袭、注水行为的纵容。谁都知道这样不对,但是做错误的事情,却不会得到相应的惩罚,不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于是在“鼓励”犯错的规则面前,抄袭越来越严重,论文越来越注水。

因此正如《华商报》一篇评论所认为的,对本科生毕业论文“一废了之”无异于因噎废食,“倒洗澡水连婴儿一起倒掉”。如果因为缺乏做论文相关条件、毕业论文的质量逐年走低这样的问题,便宣布废除毕业论文,那么高等教育现在也有种种问题,是不是也要取消高等教育呢?

说到底,论文的制度设计并没有太大问题,有问题的不过是执行这个政策中的人。如果“人”的问题不解决,无论换成什么样的制度,施行什么样的新措施,都会面临新瓶装的旧问题。

我们那一届毕业实习的时候,老师也严格要求了必须有在媒体上发表的作品。于是我在一家日报社的办公室里端坐了一个多月之后,一个老师给了我两篇通讯员的稿子,让我修改了一下,发在了报纸上,署上了我的名字。差,就这样交了。

而在清华大学,一个叫做李强的二年级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去太行山区亲戚家做了一个关于农村的调查。并以此写了一份名为《乡村八记》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

当然,温总理的批示并不是检验论文质量的唯一标准。关键是,那个名为李强的学生,做了许多人能做但是不愿意去做的事情——这不是制度的原因,而只是一种个人的选择。

凤凰网评论编辑:张恒

上期评中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和平奖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恒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