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式中国教育
2008年12月01日 11:06凤凰评论专稿 】 【打印

其实我挺喜欢物理的,但是由于高中时理科成绩总体比较差,给当时的班级体在全校的排名拖了后腿,在班主任数次谆谆教诲下,我终于明白我不是学理科的料,于是转投文科门下。结果就是直到现在,我每每读到王小波的文章的时候,就忍不住的想,要是当初我也加强一些我的理科教育,我的写作是不是也会丰富多彩一点?答案是肯定的,可是现实却只剩下后悔。

我不知道当初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选择文科班或者理科班的原因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出于成绩——张若渔老师称之为“教育功利的画皮”,表面上看起来只是简单的文理分班而已,背后却是应试教育在作祟——凡是对提高升学率有帮助的,无所不用其极;凡是没帮助的则弃之如敝屣。这也就是为什么文理分科虽屡遭诟病,却依然岿然不动的原因。

功利化的教育,其结果,并不仅仅体现在扼杀了学生的爱好上,更是让整个社会出现了一种“文理化”的断裂。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当前理工科的学生,往往在人才市场中特别受到欢迎。正因为如此,广大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就重理轻文,而这种把知识当作工具化的做法,容易带来人性的冷漠与自私,很难实现通过人文精神滋养健全人格,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这最终导致人文精神大面积缺失。

由此看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将中国错过诺贝尔奖的原因,归结为“文理分班”也就不无道理了。郭松民在《朱永新炮轰文理分科切中教育时弊》中举例说,真正伟大的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无不对人类命运充满了关怀,无不把造福人类作为自己从事科研的最大动力。而我们现在的工具性教育方式,只是关注培养什么样的高分,或者什么样的人才,而忽略了培养什么样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文理分班的弊端,早就受到人们的批评,为何一再引起争议,又一再被置若罔闻?为何民众的声音总也传不到教育当权者的耳中去?单士兵认为归结于在这一背后,负载着强大的利益。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依赖于利益的博弈。

如何博弈?既然人大代表朱永新“炮轰”了文理分班,那么他不妨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再质询一下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行使表决权,影响国务院教育政策

教育问题是全民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时评家们喜欢的问题。既然这个问题再次被媒体关注起来,那么就不要再次的在毫无作为中平息了,是到了磨平中国教育中的文理分割线的时候了。

凤凰评论编辑:张恒

上期评中评:潘晓来信 罗炼留言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张恒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