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慈善] |
日前,湖北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主办方宣布:5名受助过一年的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因为他们一年多来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8月22日《楚天都市报》)。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让资助者寒心。
心寒就要制裁那些贫困生吗?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在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不得不说这新闻有意义,襄樊此举毫不客气地说是一个教训。
湖北襄樊这5名受助大学生,因为被认为是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今年被取消了再次受助的资格。原因是这些受捐助的学生没有“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于是,有人认为,那个5个学生是白眼狼,不应该再受到资助;有人认为,他们是无辜的,不能仅仅因为他们没有说句感谢话。
其实,本人觉得还是不能这样因为一些表达沟通上的问题,就一棍子打死。让那5个贫困大学生失去受资助机会的同时,也让他们背上忘恩负义的黑锅,谁都不好受。再说,当初那些帮助贫困生的人也是希望能够帮助到那些贫困生能好好生活读书,然后为社会做贡献,并不是要让那些所谓“不通情理”的贫困生身败名裂。
取消他们继续受助的资格,有点操之过急?捐助者们为什么念念不忘自己是捐助者的身份?症结就是目前的慈善商业化作怪。
在下笔之前,本人以最崇高敬意,向那些默默无闻为贫困人们干好事的人致敬。
直言不讳的说,现在慈善已不是免费的午餐,很多捐助者也不是单纯就是出于爱心考虑,而是把干慈善事业跟自己的利益挂钩。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慈善活动,本身就是公司的一个媒体公关广告项目。按照公关和广告的思维,一个企业在某个特别时间内做广告,或者采取慈善捐助,都有有利于企业发展。之前,碰过一些企业出了事,或产品出现问题,媒体要曝光,这个时候企业就会拿出慈善牌子,称自己一年干了多少起好事善事,想抵制媒体的曝光,有的拿着慈善牌子跟要求政府出面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干慈善事业也是危机公关,是一种利益交换。
目前,一些媒体和传媒公司联合搞什么慈善活动,都是采取一种商业模式运作。说白了一点,那些媒体跟传媒公司就是拿“慈善”来赚钱的,就是搞一场慈善捐赠活动,都习惯从中收取一些费用。慈善机构的运作,更是高深莫测,通过慈善敛财的不计其数。不禁让人发问,慈善到底是怎么回事?该由谁来规范。
一些单位和个人做慈善事情更加让人心寒。好好的善事怎么让人心寒?“天下没有免费午餐”这句话对于受资助者来说,这句话有些时候太沉重。所知道的就有,一些公司通过资助一些优秀的贫困大学生,然后签合同要求他们毕业后给他们公司打工卖命,否则不捐资;还有某些资助某些个人资助女生,然后就签订协议,说白了点就是“包养协议”。
慈善事情变成商业化,有偿化,那还是慈善吗?不懂得人情世故的大学生干了什么坏事,被人认为“白眼狼”?估计那是一场误会,捐助者和受捐助者缺少理解。感恩一个人需要给电话、写信什么吗?未必,因为中国人表达方式比较含蓄,加之很多贫困大学生都是比较自卑的。只要那些贫困生心底下没有忘记自己曾受助于他人,以后懂得回报社会,那就是感恩。
如果将写信、打电话当成衡量一个贫困大学生是否冷漠的话,那也没有办法,毕竟慈善不是法律所规定某人要做的事情。
如此的慈善也是一种悲哀,商业化的慈善没有必要进行,那岂不是一场把戏。
相关阅读>>
投身慈善,致力于公共利益:
作者:
黄守洲
编辑:
李新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