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垄断式涨价”下的集体焦虑
2007年08月01日 03:11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标签

面条贵了、馒头小了,无法“瘦身”的水电煤气都哭着喊着申请涨价去了。与前几年蜂拥而上的公共服务价格领跑“涨声”不同的是:今年以来,以猪肉领军的粮油禽蛋价格集体上涨,轮番冲击老百姓敏感的神经。“民以食为天”,此刻人们切身感受到了这句古语的深刻内涵。

所谓轮番冲击,无异于小刀割肉。许多平时尽管全面介入公众生活却难以左右人们情绪的消费品,一旦加入到普涨行列,立刻就显示出“刚性需求”的威力。以方便面为例,尽管它并非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此番涨价仍让人忐忑不安。在什么都涨惟工资不涨的语境下,公众对方便面涨价的不满,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方便面本身。对局部涨价的敏感,使不少人练就了丰富的联想能力:下一步会是什么涨价?涨多少?生活开支是否也要来一次“瘦身”?普通市民虽然不比经济学家,但他们算这笔经济账的能力丝毫不亚于任何社会精英。

尽管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等部门官员表示,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是有限和暂时的,但是谁也无法阻挡价格上涨通过经济链条向下传导的趋势。当涨价的“水滴”连绵而来,并汇成一种社会共识“大潮”时,任何指数都无法遮蔽民众的集体焦虑。

这种焦虑主要缘自四个方面:一是变相的“价格同盟”。当我们对方便面大谈价格卡特尔、对垄断国企大谈价格压力的时候,《价格法》已然成了扭转不了扭曲市场价格信号的弹簧。市场经济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这是不断重复的常识。可是,当涨价越来越多以“价格同盟”的形式出现,这些所谓市场化的商品价格,与成本收益“不能说”的资源性产品垄断价格,有何区别?岂不也演变成了“垄断式涨价”?

二是破坏的市场生态。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以及监管者等构成了市场生态,他们互相促进而又相互制衡,缺了谁市场都无生态可言。“垄断性涨价”造成的不和谐现象却是: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城市居民吃了苦头,农民兄弟也没有真正得到实惠。从媒体最新披露的信息来看,“今年上半年农产品市场价格上升,但农民收入增幅反而下降”。

三是失衡的薪资水平。涨价本来可以不焦虑,涨价本来也可以不原罪。当薪资水平在成本之外原地踏步的时候,生存成本、消费信心就成了现实的疑问。工资不涨背景下的物价上涨,折射的是生存质量的打折现状。

四是滞后的社会保障。一两毛的涨价压力最先抬高的,是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门槛。如果不能以兜底的制度设计确保底层民众的钱更值钱,涨价就可能异化为一种权益的剥夺。教育、医疗、养老都要精打细算,即便是价格的微小变动都可能打破家家户户这种脆弱的收支平衡。我们担心涨价、忧虑垄断,说到底是焦虑于脆弱的社会保障系统能否在“涨声”中更坚强。

在如火如荼的涨价浪潮前,无论事关民生还是整体经济环境,行政力量都有充分理由关注和适时介入。但这种介入,除非出现特殊或异常状况,不应是直接干涉市场。市场虽有不灵的时候,但对价格的稳定与纠偏,仍需问诊拿脉式的综合治理艺术。与此同时,要重拾消费者信心,根本上不在于“堵”住价格涨势,而在于增强消费者面对物价上涨时的实力和信心:实力离不开结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信心有赖于充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物价上涨中,除了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外,中间群体消费者的利益也不容忽视,在“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没有中产阶层的快乐、就谈不上大多数中国人的幸福。

延伸阅读>>

整体涨价下的公众反应:

凌锋:涨价可以,但涨价的形式不能违法

贾如军:听取“涨声”一片

黄海涛:一碗方便面折射出的民生之艰

贾如军:“起哄”式的涨价可休矣

公众质疑垄断:

武洁:垄断者的“成本”不应成为“涨价”的理由

童大焕:垄断企业缺乏涨价理由

舆论呼吁政府应对通胀:

杨耕身:防通胀,发改委审慎出招

唐钧:平息“涨价恐慌症”需要政府干预

广州日报:政府须防提价冲动

樊夫:一片“涨”声中,政府该做些什么

   编辑: 张克侠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