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武洁:垄断者的“成本”不应成为“涨价”的理由
2007年07月27日 12:01红网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标签

24日,媒体的记者了解到,五大发电集团集体上书国家发改委,要求在我国部分区域启动煤电联动从而上调电价。此举意味着,值夏季用电高峰来临的微妙时机,一场是否上调电价的博弈正在悄然展开。(7月25日《京华时报》)

按照一般经济规律来说,成本上涨,当然会体现在最终的产品价格上,否则的话,假如成本超过了最终产品的售价,这样的亏本生意当然不会有人去干。从这个角度来看,煤电联动似乎是件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事情。当作为原材料的煤价上涨时,作为终端产品的电价似乎也没有不随行就势的道理。

不过,尽管表面看来,五大发电集团集体上书国家发改委要求上调电价,与“农民因农资价格上涨提高菜价”遵循的是同一条最为基本的经济规律,但很多时候,同一条规律却也容易因为难辨真伪而遭滥用。

首先,“成本”决定“价格”,从原则上说当然毫无问题,但具体到某个产品上,成本的构成实际早已不局限于原材料,以“电价”的形成机制为例,作为原材料的“煤”固然是要素之一,但如果细究起来,却远非成本的全部,事实上,当电力企业员工依旧享受着超高的薪资福利时,当电力部门的看门保安居然享有年薪十万时,发电企业的成本二字显然不能只拿“煤价”出来说事儿,比之煤价成本,五大发电集团自身的运营成本恐怕更加不容忽视。

其次,这“价格成本决定”论,从来就不是处处适用,而是专属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领域的概念。因为“成本”二字也只有在自由竞争的形态下才能显示出真面目,事实上,成本构成中固然可能某些要素会不可避免出现增长,但自由竞争市场中的主体却必然会有维持竞争力,争取市场份额的原动力,因此,将成本中的上涨部分,通过技术手段、管理创新予以消化,甚至进而降低整体成本,都完全可能。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原材料不断涨价,但包括手机、电视在内的电子产品价格却不断走低的原因。然而,处于垄断寡头地位的发电集团,既无外部竞争的压力,也无争取市场的动力,当然不会有对高举不下的运营成本动真格的主动和自觉。如此成本不过是形式成本罢了,与“成本”之原意显然大相径庭。

基于上述视点,仅仅作为成本之一的“煤价上涨”本就不是“电价上涨”的充分条件,至于“五大发电集团”的提价申请,则更难逃借垄断地位,操纵价格的嫌疑。事实上,垄断的发电集团们根本不具备拿“成本”说事儿的资格,何时发电市场实现了以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形态,“成本”才能称其为成本,“成本涨,价格提”这一规律也才具备了自我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相关阅读:徐锋:涨电价不合时宜不合道理

成庆:盈利不能成为电力涨价的理由

相关新闻:发改委回应上调电价申请 是否上调还需要观察

中国五大发电集团申请涨电价

发改委:煤电联动要再观察 油价改革是两难选择

网友辛酸调侃方便面涨价 预测通胀时代已经到来

作者: 武洁   编辑: 李新爱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