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鲁迅也要与时俱进
2006年10月27日 09:48
相关Tag

今年是鲁迅逝世七十周年,有关先生的争论迎风而起,追捧者与质疑者都很活跃,足见和谐中国的宽容。退回四十年,先生的大名是与“神”连在一起的,《毛泽东选集》与《鲁迅全集》比肩发行,是一个不争的史实。

笔者以为,国情的今非昔比,给了鲁迅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因为在过去,虽然可以随时捧读“鲁选”,心态却不会像今天这样自由,就像当年人们对于“毛选”只能崇拜和恭敬不能质疑或点评一样,对于鲁迅先生的任何出言不逊,同样是天大的不敬。可见今日中国较之四十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评价鲁迅因而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将“神”还原为人

应当看到,时下关于鲁迅先生的评价仍然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原因在于:其一是先生没变但中国变了:其二是国民性没变但国情变了;其三是制度没变但审美变了。

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Orhan Pamuk),理由是:他“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理性地讲,把土耳其获奖作家与中国的鲁迅联系在一起,是因为鲁迅先生很早就发现了中国固有的“忧郁的灵魂”,就像先生笔下的阿Q和祥林嫂以及《狂人日记》中的“我”,包括九斤老太的烦恼和用人血馒头治病等很多细节,都是源于上个世纪初中国人普遍具有的“忧郁的灵魂”所致。否则,先生犀利的笔锋也不会指向国情的“软肋”。至于“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更是鲁迅之所长,仅此一点,今天的土耳其作家就未必能比得过七十年前的鲁迅。

当然,比对这两个一今一古一中一洋作家,并非想否认奥罕.帕慕克自身具有的独特审美个性,以及他对世界文学事业做出的贡献,也不含有轻蔑诺奖因此而“与时俱退”的意思,而是想由此提出一个如何评价鲁迅的新话题——站在今天这个令人感奋的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地评价鲁迅。中国的国情与它国不同之处就在于,四十年前乃至于三十年前的中国,评价鲁迅只能有一种声音,一种迎合毛泽东时代的声音,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其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曾经盛赞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对此,有学者评论说,毛泽东之所以会对鲁迅作出如此评价,就在于他是以一个政治家而不是以一个诗人的眼光来看待鲁迅,因而才会把鲁迅评价为一个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目的就是让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编辑: luwl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