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满獠牙的雌鹿——米-24直升机史话
2009年12月21日 16:30 】 【打印共有评论0

米-24大概是世界上战斗经验最丰富的作战飞机了,在20多年里就经历了30多场战争,从非洲的安哥拉,到南美的尼加拉瓜;从欧洲的波黑,到中亚的车臣;历史上很少作战飞机有比米-24更丰富的战斗经历。米-24的首战是在78年的埃塞俄比亚,当时索马里军阀巴尔将军进攻埃塞俄比亚的厄立特里亚省,埃塞俄比亚的米-24在苏联顾问指挥下,由古巴飞行员操纵,发动反击,取得很不错的战果。但米-24最辉煌的战绩,无疑是在阿富汗。

阿富汗多山,经常需要控制制高点;地面交通不便,对手是神出鬼没的游击队,直升机成了作战行动的不二选择。就像越南是美国的直升机战争一样,阿富汗成了苏联的直升机战争。在苏军入侵阿富汗之前,米-24已经在阿富汗投入战斗。

米-24经常以双机、四机甚至八机出击,采用多机协同攻击的战术。“车轮战术”得名于二战中伊尔-2强击机惯用的同名战术,也称“死亡之轮”,几架飞机绕着目标兜圈子,边转圈子边不断地向目标射击。“流水线战术”是另一个多机战术,几架飞机成梯队进入,依次转向目标进入攻击。“菊花战术”指多架飞机以极小间隔从不同方向向心俯冲攻击,然后在圆心附近急剧拉起,为友机让路。苏军飞行员的动作很泼辣,有时长机攻击还未脱离,僚机已经在长机左右开始攻击,弹道之近,危及长机安全。

多机协同攻击时,高空机群担任掩护,低空机群担任攻击。为了迷惑地面防空火力,有时双机对飞,在近距离大机动交错,像航展中的特技飞行表演一样,使追踪的防空火力无所适从,丢失目标。空中双机之间的距离保持在1,200-1,500米,既方便联络和呼应,又保证一定的机动空间,也防止密集防空火力同时击中两架飞机的可能性。

苏军十分强调战术的灵活使用,这也是逼出来的,阿富汗圣战者善打伏击,米-24两次从相同的途径进入战斗,必定遭到伏击。比如说,由于炎热高原条件,在阿富汗的米-24普遍有发动机功率不足的问题,但是战场距离一般比较近,所以米-24常常减油起飞,通常只加2/3的油,弹药也只带足够一次攻击任务使用的。只有16%的航次满载起飞,这些航次基本都是很近的距离。

阿富汗的实战经验十分宝贵。总设计师蒂叙琴科访问阿富汗前线部队时,王牌飞行员卡里托诺夫少校为他表演了近乎垂直的爬升、快速侧滑和据说在理论上不可能的横滚。蒂叙琴科大为惊叹:“我以为我最清楚我的直升机能做什么,现在我再也不敢肯定了”。米尔设计局很快根据阿富汗的实战经验作了一些及时的改进。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作了调整,以适应炎热高原条件。发动机进气道增加了防沙尘的涡流分离装置,可以去除70-75%的沙土,将压缩机叶片的损耗减少2.5-3倍。涡轮过热保护的温度极限也被提高,在发动机匣被高温烧穿和在激烈战斗中缺乏足够的动力之间,飞行员宁愿冒烧穿机匣的风险。

米-24在阿富汗承担了33%的“计划中”的攻击任务,但承担了75%的应招近距火力支援任务。米-24的主要武器是集束炸弹、高爆炸弹和火箭弹,游击队没有坦克,但反坦克导弹也被用于攻击高价值目标。阿富汗人古来尚武,古老的堡垒很多,很多建在悬崖峭壁,易守难攻,土墙可以厚达3米,非重磅炸弹不可。高原上空气稀薄,风又乱又大,炸弹和火箭弹的弹道计算不准,只能凭经验投弹。米-24的飞行员常说:“要紧的是命中目标,而不是瞄准目标”。一开始有点费解,仔细一想,真是大实话。由于升高高度再俯冲投弹危险太大,米-24常常在平飞中拉起抛弹,可以在密集的建筑中,以很大角度接近垂直地命中目标,王牌飞行员可以精确地把高爆炸弹抛到墙角或岩缝的死角。80年6月间,苏军进攻山吉-多兹坦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小偷山”,山里洞穴和秘密通道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是土匪藏身的好地方,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也没有打下来,这里自然成为圣战者的主要基地。苏军先用BM21“冰雹”火箭炮猛轰,然后再夜间出动8架米-24,连射击员也不带,好节约重量多装炸弹,为地面部队开路,最终成功地夺下了这座天然堡垒。

米-24挂载的30毫米自动榴弹吊舱和23或30毫米火炮吊舱效果不好,精度太差,振动太大,重量也太大,飞行员不喜欢用。大口径火箭也有使用,但尾烟太大,遮挡视线不说,严重的时候还可以造成发动机喘振,只有老资格的飞行员才敢用。早期燃料空气炸弹的可靠性不好,有时要发射火箭才能引爆,但这“穷人的原子弹”的名声也不是吹的,威力着实惊人,洞穴里的有生力量常常震得七窍出血而死。更有恐怖的,爆炸后的极低压把人的五官和内脏拖出身体外,血液沸腾而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晨枫   编辑: 金亮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