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军事 > 正文
“争议浩然”何处去:浩然与西沙儿女
2008年03月08日 18:20 】 【打印

3.章明遭围攻

“两个应战先锋”焦国标、吴跃农的文章发表后,浩然方面的反响似乎不是很及时。直到1999年2 月19日,《杂文报》才发表了一篇署名“张宁”的文章:《并非为浩然辩护》,这篇四、五百字的短文,主要是批驳吴跃农不允许浩然发言,不允许有报刊发表浩然的专访。张文说:“我理解吴先生的意思是,浩然的自我评价是不对的,而不对的言论报刊是绝不能刊登的。既然不能刊登,浩然就只有把话憋在肚子里面。我不禁追想浩然当年红得发紫的原因,在那个时代,一切都是以正确的名义行事的,所行的事之一就是坚决消灭‘不正确’言论,自然也就没有‘不合谐的杂音’。结果,却是荒谬不容辩驳地取代了真理,它的副产品就是一个并非一流的写作者竟然成了唯一的大作家。‘该说就说’,我这里要说的有两个意思,一是真正批判荒谬的东西,就不能再使用产生荒谬东西的思维;二是要想使‘正确’存活、生长,发展起来,就必须有起码的外部条件,那就是让人说话,让媒体发表:‘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坚决扞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

离开这种比较客观的第三方意见,完全站在浩然立场,为浩然辩护,甚至辱骂批评者的局面,是着名杂文家章明上阵之后的新趋势。

1999年4月3日,天津《今晚报》副刊发表了章明的杂文━━《浩然的确是个“奇迹”》。74岁的章明一直是广州军区的专业作家,1974年曾在西沙群岛现场观察了浩然的“受宠若傲”的“皇后钦差”姿态。其文要点是:

1.“浩然声称‘我写《艳阳天》、《金光大道》完全是出于自己创作的冲动和激情,没有人要求我按照他们的路子写。’这句话我最多只能相信一半。”其理由是,“1974年我军收复西沙群岛,你(浩然)荣任江青同志‘亲自委托’的两名特使之一,由广州、海南去西沙时,一路上受到‘国宾’般的接待,你曾经逊谢推辞过吗?……你以超常的速度赶造出来的《西沙儿女》(虽诗不像诗,小说不像小说,脱离实际,胡编乱造,把木麻黄写成‘马尾松’的拙劣不堪之作)究竟是歌颂谁的?难道不可以反思一下吗?作为一名当年参加过党的十大代表,今天在内心中把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对着干的旧作当成宝贝,……公然大吹自己的错误是‘奇迹’,也就只好承认他是‘奇迹’了。”

2.“最近在某报上读到一篇文章,文中说,‘浩然是中国当代文学某一阶段最重要的作家,他的重要性甚至延续到不属于他的时代,只有很少的作家是重要的,同时又是优秀的。’所谓‘某一阶段’不就是十年浩劫吗?说话何必这样绕脖子?既‘重要’又‘优秀’?恐怕离浩然的实际还远了点吧?”

一个月后,浩然方面猛烈反攻了。1999年5月11日, 《今晚报》副刊发表了署名“凤翔”的骂章之文━━《“轻薄为文”可以体矣》,文章先交待了此文写作背景━━

“一天上午,北京市文联主席、着名老作家管桦给我打来一个电话,问我看到4月3日的《今晚报》了没有。……放下电话,找到报纸,看到了章明先生的《浩然的确是个‘奇迹’》的大作。但当我看完这篇大作,第一个感觉便是章明先生写作态度极不严肃,颇似唐朝杜甫所批评的“轻薄为文哂未休”者。”

这段文字说明了此文是“遵命文学”,遵一位文艺届领导之意写的,所以此文就可以从题目上便开始骂一骂章明“轻薄为文”了,并且可以不受修改地发表出来。

凤文立论骂人的依据是,章文曾将同写农民的柳青与浩然作比,说“柳青为了熟悉农村,而在1952年就放弃北京户口,全家迁居陕西长安县皇甫村(浩然于1954年离开农村迁入北京……)”此话不准确。据凤翔先生考证,浩然是1954年“先从蓟县调入《河北日报》通州地区记者站……1956年秋天,由于工作需要,浩然由《河北日报》调到北京《俄文友好报》工作,他的家也由保定迁到了北京。……章明先生为贬斥浩然,竟编造“浩然于1954年离开农村迁入北京。”

这就是说,凤翔指出了章明把浩然由农村进京的时间提早了两年,据此得出了其“轻薄为文”的结论。而一些读者们对此说是大笑。他们认为,浩然即便是从1956年进京——比1954年晚两年进京,但依然是离村进城,这并未改变章明说浩然进城写农村,柳青离京入农村写农民的基本事实,即便浩然确实晚两年进京,也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差,本质依然。在浩然离农村进京40多年的历史上,多2年,少2年,虽有精确与非精确之别,但并非本质失实之过,又何以是什么轻薄为文呢?何况,章文的主题是批评浩然其实还是一个按江青等“四人帮”旨意创造“文革文学”的“假大空”作家,这一点已有《西沙儿女》和《金光大道》、《艳阳天》等铁证在案,无可辩驳。凤文不论其批评主旨,而故意在枝节上算细帐找差错,这才真是有点“轻薄为文”呢。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朱健国   编辑: 唐毓瑨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