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3年9月,凤凰网对话编剧九年先生,共同探讨“中国人的日本观”。
九年是热播抗日电视剧《箭在弦上》的编剧。他认为,这两年,总有人说抗日剧如何火,这是一个理解误区。九年说,在各个国家,战争题材的电视剧都是很受观众欢迎的。当下中国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是给逼到抗日剧上的,因为别的题材很多都不能写。
以下为对话节录,文中标题为编者所加。
(对话主持:史川楠)
观众会影响抗日剧的创作
凤凰网:你个人对日本的印象如何?
九年:对日本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电影和电视剧,和其他文艺作品。比如像《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等。这两年因为自己要创作抗日剧,就会查阅关于这段历史的史料。
以前通过影视剧了解到的日本人印象,都是比较猥琐的,比较愚蠢的,比较凶残的。目前观众对日本人的印象,很多都来自于创作者想要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就是观众看到什么是创作者所决定的。这个可能会使得中国人会对日本人的理解有误区。
凤凰网:创作者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九年:我在这个作品里可能要表现仇恨,另外一部作品里可能想表现爱国主义。创作每一部作品,作者都会根据主题,来设定戏里日本人的性格。创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这个主导,但又不完全是。因为不是创作者想怎么创作都可以,这背后还有一个大环境的问题。
环境目前能让我们把日本人写成什么样?是不是允许你写出一个完全真实史料上记载的日本人?还有,会不会突破中国人对日本理解的底限?
前两年有一个很不错的电影,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里面写了一个有些懂得反思又有点良知的日本兵。结果那个戏出来,很多媒体对电影作者痛骂一通,还贴上什么汉奸电影的标签。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电影,人物写得很好。只是这样的日本鬼子在我们以前的影视剧作品里面没有出现过,但在这部作品里出现了,大家忽然一下有点接受不了。
所以,创作者告诉观众日本人是什么样。反过来,观众对日本人的印象也影响创作者的创作。
凤凰网:有一种话语权的控制?
九年:对。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编者注:1942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这次座谈会制定的文艺方针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的时候就谈到,文艺要服从于政治嘛。你不能过格,这个跟我们国家比较特殊的艺术形态和价值观有关。各个国家都会有特殊,或多或少都会有,我们有跟别的国家不一样的地方。
抗日剧多是被逼出来的
凤凰网:你为什么会开始写抗日剧?
九年:其实我写过各种东西,原来写魔幻题材比较多。这两年老说抗日剧如何火,这是一个理解误区。严格说来,在世界上各个国家,战争题材都是很受欢迎的,不只是中国。但是我们的战争题材现在是给逼到抗日剧上了。因为战争题材没有别的可写,朝鲜战争不能写,越南战争不能写,中印战争不能写。解放战争大家不愿意写,就算有人写,但是也没人愿意写这种兄弟相残的事。剩下惟一可写的就是抗日题材。真是逼到这条路上来了。
凤凰网:很可能大家很喜欢看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
九年:对,你看美国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跟哪打的都有。有越战,朝鲜战争,二战,伊拉克战争,都有。战争在全世界都是热门题材。
凤凰网:美国好莱坞很多战争片的价值观是反战,反暴力的。
九年:这个价值观我们不主张提。每一个创作者尽可能要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框架里面把它做得好一些。至于反战,也不一定非得这样。有的可能去思考反人性,有的可能想通过这个戏讲一下这个民族需要更多自强和自立,需要一些凝聚力。
凤凰网:你在编剧的时候,会不会也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藏进去?
九年:因为每个作者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作为电视剧作者,面向大众,有的东西确实不宜在作品里表现。就算没有相关部门审查,创作者本身也要有这个意识,你不能什么都往里放。成年一点的观众可能有一点免疫力,那年轻一点的观众他可能觉得电视上说的都是对的呢。有的小孩看了电视剧之后,他会去模仿。这就是电视剧力量所在。
凤凰网:所以审查也是必要的?
九年:对于电视剧这种审查还是必要的。为什么对小剧场的审查相对要宽松一些?你的影响力有限,鼓动性没有那么大,你在艺术上深刻一点,它也就不去管。所以我们国家的审查制度相对来讲,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我们要是从创作者角度出发,都会认为这个太严了,但是我们国家的人太多了,人的文化程度相对没有那么高,容易被鼓动。所以这些确实要考虑。
观众感觉抗日剧娱乐化了
凤凰网:关于创作的《箭在弦上》这个剧,主角用一把弓箭就能射死好多日本人,为什么会这样设计?
九年:我原来最初的设计是,这家人是武术世家,或者叫军事世家,不是平常人。我经常在网上看到批评,说拿一把箭就射死那么多鬼子,要是这样的话,日本人就打不进来了。确实,要是每个人都这样的话,日本人真就打不进来了。但是问题也就那么几个人啊,不是全连都是狙击手,对吧?就是那么几个有特殊能力的人,代表不了很多人。我们这个戏还是想要表现一种精神:当日本人打进来的时候,哪怕我们身边只有这么原始的兵器,我们也要把敌人赶出去,保卫家园。
凤凰网:网友觉得特别荒谬的抗日剧情节还有:拿手榴弹炸飞机,手撕鬼子什么的。
九年:现在的创作,包括抗日剧的创作,都是在不断的探索。不光是创作者在探索,包括审查的人也在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时候偶尔会出圈,这个圈在哪?这个尺度在哪?是在观众。比如说手撕鬼子也好,手榴弹炸飞机也好,我们的审查这么严,为什么都让它过了呢?可是到了观众那,觉得理解不了,娱乐化了,这个时候可能会反作用到审查上,往回收。
最近两年有人提过娱乐化的问题:抗日娱乐化。为什么《举起手来》(编者注:抗日喜剧电影)拍出来大家没有提到娱乐化的问题?《虎口脱险》(编者注:法国二战题材喜剧电影)大家也没有说不严肃了?没有。但是当大量的同类作品一出现,一多了,观众会感觉到:这种作品这么多,对那段历史不严肃了。不严肃了就往回收一收吧,其实也没有什么的。
我觉得不能说抗日剧有这种限制,其实各种剧种都会有方方面面的限制。抗日剧相对来说还比较宽松一点。你要是写现代剧那限制就多了,因为所有的社会矛盾都不能提,你只能提一提家长里短什么婆媳、邻里矛盾之类的。所以前段时间,婆媳家斗剧那么多。
要是如果,婆媳家斗也不让写了,那就更没得写了。写医患矛盾,医生要收红包,能写吗?去报警,警察不在,打120,20分钟没来,能写吗?所有的行业矛盾都不许写,社会要和谐,所以现代剧其实比抗日剧难写,抗日剧相对还好一些。最宽松的还是神话剧,但神话剧也有限制,你不能真写封建迷信,不能写真有鬼,我们的影视剧作品都是这样。所以说我觉得中国的创作者是全世界最厉害的,全世界最牛的。
电视台播抗日剧没风险
凤凰网:神话剧、抗日剧、宫廷剧,还有婆媳剧,现在就这四种电视剧火吧?
九年:就这四种比较火。跟风其实也是一种比较无奈的选择,这跟中国整个市场大环境有关。为什么大家一窝蜂都去拍抗日剧,是因为电视台有这个需求。电视台的那段时间,其实是想要战争剧,因为其他的题材不好弄。你要是另辟蹊径,做一个很少有的题材出来,没人敢买。因为电视台没有播过这样的剧,不知道这种剧弄出来会怎么样,不知道会不会有好的收视效果。你拍得再好,电视台不敢冒这个风险。但是抗日剧没有这个风险,宫斗剧没有风险。穿越剧没有风险。有段时间,只要是电视台播抗日剧,收视率肯定上来。收视率上来,广告什么都好。然后许多公司就去定制拍摄这种片子,但忽然间,因为同类型多了,上面就开始限制,同题材不许拍了。有些先期已经拍了的公司,因此垮掉,死掉。
凤凰网:那《箭在弦上》是定制的吗?
九年:不是,《箭在弦上》是我很早就想创作的一部剧。我在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中国抗日剧还没有形成气候呢。那时候《亮剑》都没播。我当时就想写弓箭这个东西。我听到一个故事,有一个朋友跟我讲,他家是承德的,讲他们在九·一八事件后,热河沦陷的时候,有人拿着弓箭来抵抗。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其实当时何止是拿弓箭,拿大刀的,拿长矛的,拿菜刀的多了去了。中国那时候抗日,尤其是老百姓抗日,哪有枪啊?几个人有那么好的兵器?中国的革命都是拿刀砍出来的。只是在我们这个作品里面把它放大了。我们只是讲弓箭,我们没讲大刀,大刀队神奇的故事太多了,这些都是很神奇、很传奇的题材。
凤凰网:感觉有点浪漫化了,把革命浪漫化。
九年:没有,确实是事实。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一战就是他们打的,二十九军的大刀队。在西风口,就凭着他们的大刀,打过西风口大捷,很传奇的。
任何时候都不会禁抗日剧
凤凰网:演员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会不会有脸谱化的倾向?
九年:如果剧本是按照脸谱化来写的,演员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办法。如果剧本不是脸谱化的,他们也给你演不到脸谱化上去。一个呈现到观众面前的形象,一定是编剧和演员这两个角色起到最关键的作用。我也反对把鬼子写得很猥琐,很愚蠢,因为鬼子要真的很愚蠢,他就打不到中国来。
刚才聊到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主要通过影视剧,这个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现在我老说双刃剑,确实也是一个双刃剑。为什么一说日本就很敏感?有一点事就出去砸东西、砸车、砸店?这个很不冷静,跟影视剧有关系。但是我觉得我们国家的荧屏上,包括其他的文艺作品里面,还是需要抗日题材。
像这种战争剧,功能体现在一点:我们要让大家了解那段历史,之后把自己做到更大更强才对。日本,其实就像一个邻居。你身边会有各种各样性格的邻居,但是有一个邻居呢,他虽然个不大,但又是比较强悍的邻居。强悍不一定就打架,可能会跟你一起去喝酒,跟你一起打麻将,跟你一起玩。但是你一定要了解他,一旦你们中间发生争端,他会什么样。我们要是忘记了那段历史,时间长了,就像你身边有一个狼,狼天天跟你挺好的,也不吃你,他还逗你玩。忽然有一天他饿了,他说,他没有吃的了。
所以我们是不能松懈的。看抗日剧并不是要看仇恨。你说抗日剧是为了鼓励大家去打日本,不是。更多的观众看抗日剧,是要从这里头去了解历史,我们必须要自强。从国家的责任上讲,那段历史要不断让大家记住。日本是要大家很快忘掉,它就不告诉你有这段历史,但是我们永远要记住这一段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你不忘,才有警惕性。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更好相处。
这可能就是抗日剧存在的作用,任何时候都不会禁抗日剧。虽然现在是限制,所谓限制娱乐化。
凤凰网:我觉得编剧真的是很重要。
九年:所以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或者叫创作者的良心。创作者只能尽量承担一些所谓的社会责任,更多还是要体现国家意志。
凤凰网:生存之道。
九年:对。电视剧的播出平台是电视台,电视台是国家的。要是这个电视台是我的,你肯定要为我的口味来生产东西,要为我的需要来生产东西。这个没什么,其实很公平,你吃的这碗饭,你赚这份钱。
(编辑:凤凰网/谭不)
抗日电视剧《箭在弦上》编剧
从小到大这30年来,学校、社会、政府、父母亲戚一直在给自己灌输一个价值观:反日就是爱国。他说,如果日本继续不反省、不认罪,我们还得继续给下一辈人灌输仇日观念。[详细]
日本没有深刻反省过去,靖国神社仍然供奉反人类罪犯。强大而不反省的日本,对中国是威胁。中日之间想要真正和平,必须要让日本有个归属。要想日本对中国好,必须在精神、意志上战胜它。[详细]
在中国民间存在强大的反日、仇日、厌日的情绪。不管年轻年老,只要谈到日本,都非常反感。这种情绪不是一代人,是很多代人,一百多年来,沿袭下来的,是客观存在的。[详细]
对于日本,可以寻求文明的途径,来让对方接受我们的诉求,获得对方的尊重,只有文明才能战胜暴力。我们要让战争受害者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他们的声音最有力。把历史记录下来,建立纪念馆,出版书籍,让事实来说话。[详细]
需要让中日两国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记住历史,记住教训,防止战争重演。他说,需要宣扬中国人抵抗侵略的精神,而不要去宣扬仇日。宣扬仇日有什么用?会造就很多愤青,这不解决什么问题。[详细]
1922年生于北京,曾加入北平抗日杀奸团,主要做侦查、刺杀汉奸的工作,后被捕入狱。叶于良说,对日本的仇恨,从小就在心里。现在日本对侵略还不认账,这个仇恨,一辈子也忘不了。[详细]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增强权力合法性的一面,同时也有削弱权力合法性的一面。在使用民族主义的武器时,要认识到它的双刃性,同时还是应该更多地培养理性的力量。[详细]
东亚国家之间,需要解决历史认识的障碍。对于历史认识问题,只要大家都认为那是侵略战争,都谴责战争,应该允许存在角度的差异。中国已经是大国,视野应放宽,要注意民族主义可能走向反面。[详细]
中日之间只是小问题。中国目标是领导这个世界,给世界带来好处。中国目标很雄伟,远远超过向东看,向南看。日本精英阶层有依附中国的想法,等我们很多问题解决后,日本自然而然就跟我们走。[详细]
国家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作为一个中国教育者,要把两面性的东西告诉孩子。当今是大融合时代,不是某个国家去欺负某个国家的时代。[详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