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人民大众的教育,是当时教育政策的基点。1950年代掀起大规模扫除文盲的全国性热潮,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在工农速成中学、各种业余学校、夜校、工农速成学校、政治学校、干部培训学校之中,许多无缘接受教育的成人获得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除了恢复和扩大劳动人民的教育权利,新中国的教育还面临另一重紧要的任务:通过正规化、制度化的建设,为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建设强大的国防培养和输送人才。因而,面向工农大众的教育在“公平、效率”的两难选择中仍然存在现实的困惑和冲突,并表现出了摇摆不定。在当时的官方话语中,这被称为“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详细】 |
建国初教育基本出发点: 延续建国前解放区大众教育 |
|
建国之初,延续着解放区的教育方针,即十分重视教育平等的价值,强调教育面向大多数人开门,通过实行干部教育、业余教育、工农速成学校等多种教育途径使广大工农群众得以接受教育。在1949年确定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详细】 |
|
建国初教育的重要需求: 学苏联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
|
当时中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与大工业生产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无疑是一种现代化的努力。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从20世纪上半叶学习模仿美日,到50年代学习移植苏联,呈现出强烈的外来文化导向和“西方化”倾向。但与学习日、美教育相比,50年代初的学习苏联运动具有十分不同的特点:它是在国家层面上,从意识形态到制度、组织、理论、教材、方法等系统地全盘移植,“全盘苏化”;新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个渐近、融合的过程,而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在极短时间迅速建成。【详细】 |
|
建国后教育对基础的盘点: 旧教育体系被系统彻底抛弃 |
|
在思想改造运动中,教育界展开了对美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教育以及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初步批判。从1952年起,教育界还开展了批判旧教育思想的运动。批判了所谓的“资产阶级腐朽的教育和教学思想”。如“教授治校”、“学术自由”、“为教育而教育”、“单纯业务和单纯技术观点”、“盲目崇拜英美资产阶级教育”、以及用“全盘西化”“改良中国教育”等观点都是批判的重要对象。为推行所谓”专才“的培养模式,我国高等教育界批判了“通才教育”思想。【详细】 |
|
|
围绕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和向苏联学习的正规化建设,我国教育在五十年代初逐渐走上“精英教育”的路线。1953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为了加快高等教育发展,1952年11月,在院系调整的高潮中单独设立高等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而教育部主管中小学教育。高教部与教育部几度分合,合并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日益突出的重高等教育、轻普通教育的问题。但是在此后的教育发展中这一倾向始终存在。【详细】 |
|
|
建国后教育对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教育的否定和改变,突出体现在向工农大众开放教育,用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工农大众学习文化,接受教育,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但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教育的发展不仅受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支配,并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教育资源状况所制约。在新的政治理论指导下,以迅速实现工业化为目标,新中国的教育发展面对一些基本的矛盾,必须作出艰难的选择。【详细】 |
|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在理论上的区别,是认为对于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是使少数人享受充分的教育、培养一批出类拔萃的英才;还是使大多数人接受必要的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国民。在教育实践中则体现为是优先发展高等教育,还是优先普及基础教育;是尽可能对大多数人平等的教育,还是少数人实施尖子教育。【详细】 |
|
在五六十年代现实的发展中,我国教育实际走的是“精英教育”的路线。国家教育投资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并且免收学费;高等教育的学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呈现“重理轻文”的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层层选拔尖子,培养少数英才。其问题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致使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长期薄弱,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加大。【详细】 |
|
建国初期,面向工农大众的非正规的、普及型的教育立即与培养专家、发展大工业的目标发生冲突。随着全面学习苏联,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和新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国教育进入了制度化、正规化建设的新阶段。对教育质量和业务标准的重视,导致了取消工农速成中学和调干生。大中小学普遍学习凯洛夫教育理论和苏联学校制度,建立起一套严格、复杂的教学管理体系。它后来被称为“无产阶级教条主义”。【详细】 |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