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组织”与“革命领袖”
“革命组织”是怎样成立的?自从清政府废除科举,同时大兴新学以后,并宣布新学各项学历与科举的功名挂钩的政策后留学日本就成了一帮高不成(去欧美留学没钱也不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低不就(又不甘心留在国内,升迁太慢)的知识分子与有业浪荡子的第一选择。 这绝非笔者杜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协京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早期日本留学》一文中认真分析了中国留日学生素质低下的现象与原因:清末留学兴盛时期留日学生质量的低下源自于当时日本留学生教育的特性。其特性之一就是它所教授的内容不是专门的学问,而只是普通的知识;另一特性就是它不是正规教育,而是速成教育。由于当时中国新式的近代学校还在创立之初,本应在国内受完初等和中等教育之后再去国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很多留学生,实际上在日本所接受的只是中等教育。 尽管中国留日生素质相较留学欧美留学生较差,但是相比欧美,日本却有一个优势:留学生人数众多,“人数最多的1905年大约有8000人,另说有1万人、甚至呈现出超过2万人的空前盛况。”对于急需发展成员的孙中山以及其他革命先行者来说,再也没有比日本更好的发展革命同志的地方了。于是他们开始大肆印刷《扬州十日》等刺激汉族留日学生情绪的小册子,而这些小册子也成了这些留日学生民族觉醒的第一读物。
|
|
|
革命党有统一纲领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同盟会的纲领,然而具有喜剧色彩的是这个纲领从来没有被同盟会自己认同过。有的人抱着传统的“反满兴汉”的观念参加同盟会,他们从“夷夏之辨”的民族主义出发,狂热地宣传“排满”,以为只要推翻了清朝,“就是中国人(指汉人)做皇帝,他们也是欢迎的”,或者认为“只要能够排满,民族主义能够达到目的,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便自然跟着做去,没有别样枝节”。章太炎就是这部分人的代表。在章太炎的许多言论中,常常直接从清初汉族地主反满派那里汲取思想,借用语言,认为他们要做的事业“不离吕、全、王、曾之旧域”。“吕、全、王、曾”指吕留良、全祖望、王夫之、曾静。”。 应该如何评价“革命党”与革命者?通过简单的梳理,可以发现,革命党在辛亥革命之前完全处于一盘散沙的情况;属于无钱,无根据地,无领袖的三无状况。甚至可以说,革命党对于辛亥革命的贡献,除了向新军部分军官宣传民族主义以外,没有什么太实际的贡献。 然而不管是孙中山、黄兴又或者与孙中山闹翻的章太炎、刘师培,他们能在经济窘迫,前途渺茫,清政府看似强大不可战胜的现实下坚持自己的理想,从没有想过放弃推翻清政府目标;许多革命者如徐锡麟、秋瑾更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应该说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爱国者。 |
结束语Conclusion |
辛亥革命前的革命者无疑是值得尊敬的,他们也许有很多私心,他们也许很偏激,但是他们对中国,对民族的爱是不打折扣的,是真挚的。 |
凤凰网历史频道出品 | 编辑:蔡信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