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牌大放送之“选择:中国知识分子在1949”
2009年12月18日 17:1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解说:但是关于“南北朝”的预言,很快就被打破,平津解放后,蒋介石下野,代“总统”李宗仁推动国共和谈,却处处受阻。4月20日,和谈破裂,解放军强渡长江,一举攻破国民党精心部署的沿江防线,到1949年8月,福建、江西、湖南已尽数为共产党占领,广州徘徊在战争的边缘,陈寅恪再次面临去与留的选择。从这张傅斯年在1949年5月,为陈寅恪办理的“入台申请信”可以看出,当年陈寅恪的确可能从广州再去台湾,当时傅斯年已被任命为台湾大学校长。是国民政府“抢救学人计划”的重要执行者,他主持的史语所,是中研院最早整体迁台的机构。而在他着力要“抢救”的学人中,除了即将前往美国的老师胡适,好友陈寅恪是这个名单上的第一人。但陈寅恪与傅斯年终其一生都没能再见面,两位已相识34年的好友从此天各一方,成为又一段在1949年戛然而止的人生插曲。是什么让陈寅恪放弃了国民政府,终其一生没有踏足台湾?在他日后写给友人吴宓的诗词中,人们寻到了一丝痕迹。

解说:绛都赤县满兵尘,岭表犹能寄此身。菜把久叨渐杜老,桃源今已隔秦人。悟禅獦獠空谈顿,望海蓬莱苦信真。千里报书唯一语,白头愁对柳条新。

张求会(《陈寅恪家族史》作者):他不相信这时候还有海上蓬莱,言下之意对台湾的前途还是非常地担心,既然南京守不住了,上海也守不住,而广东也最终在1949年10月14号失守了,凭什么相信国民党可以守住台湾?另外像陈先生的同事,姜立夫先生奉命将中研院数学所从大陆迁到台湾,他本人也待了半年之久,但最终还是找借口离开台湾。接受陈序经校长的邀请,来岭大执教,这个选择对陈先生没有去台湾,而留在岭南大学肯定有过影响。

解说:但是放弃台湾,并不意味着陈寅恪就此决定留守大陆,早在一年多前他就已先后接到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聘书,避居海外,成为在大陆与台湾之外的第三个选择。

张求会:已经60岁了,第二个双目失明,所以这个可能性应该可以排除,而且余英时特别举了胡适之晚年,在美国的一个遭遇,证明这个不大可行。

解说:陈家从此在广州一待就是六十年,但其实陈寅恪的选择并没有很快结束。只因其后中国历史的翻云覆雨,陈寅恪有关选择的思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掩埋了下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香港出版了国学大师钱穆的《师友杂忆》,世人才第一次意识到陈家当年有过移居香港的打算。

解说:适是日寅恪因事赴城,未获晤面,仅与其夫人小谈即别,后闻其夫人意欲去台北,寅恪欲留粤,言辞争执。其夫人即一人独自去香港,幸有友人遇之九龙车站,坚邀其返。

解说:但陈家的女儿们对此却矢口否认,加上钱穆的回忆确实有些不精准之处,所以这一说法渐渐被人遗忘。十多年后广东出版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解密了时任岭大校长陈序经,在文革中的一段谈话,书中关于广州解放前与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杭立武的一段对话,又为陈寅恪安心留守大陆的说法,增添了佐证。

张求会:杭立武甚至开价说了,只要他答应去香港都可以,为什么?退一步讲,你先去香港看一看,然后再做新的打算,他马上就给陈寅恪10万港币和新洋房。陈序经说气话了,你给10万我给15万,而且我马上给他盖新房子。

解说:但是真相终究不会永远被掩盖,进入21世纪后陆续出版的回忆录和书信集,一点一点为人们拼凑出陈寅恪在1949年的挣扎、犹豫以及苦闷。尤其是当年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陈君葆的日记和书信,更在这历史的拼图上补上了重要的一角。

张求会:8月23号,陈先生将行李寄放在冯平山图书馆的这个事情,在陈君葆日记里谈到了,有这样一封信,“弟于万不得已时,或有赴港一避之举,然绝不轻动也”。

解说:尽管做了完全准备,但直到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陈寅恪也没有前往香港,他所谓的“万不得已时”似乎并没有到来。十多年后陈寅恪曾说,殖民地的生活是我平生所鄙视的,所以我也不去香港。其后的五年里,他先后拒绝了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发出的北上邀请。曾自嘲“无端来作岭南人”的陈寅恪,终其一生没有再离开广州,直到1969年10月去世,下葬在庐山的植物园里。

更多内容:

翁文灏:地质学的开山祖师为何被两岸遗忘?

张伯苓:南开创办人“葬在南开”遗愿等了38年

傅斯年:“走”已不是问题 问题是要带走什么

1949年:大知识分子绝大部分选择了留守故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