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牌大放送之“选择:中国知识分子在1949”
2009年12月18日 17:1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1949年11月27日夜晚

重庆沙坪坝津南村

蒋介石与张伯苓相坐无言

梁吉生:他别的话不说,他就说您抬爱我了,您抬爱我了,他就说这样的话。

张媛真:最后是我祖母出来,她说蒋先生,张先生不能去,跟你到台湾去。理由就是他三个儿子在北方,其实这个东西不是个理由。但是蒋介石看见我奶奶,怎么样也不敢发作,没什么文化的,就弄得很尴尬的场面,最后蒋介石走了。

解说:这已是蒋介石第二次登门,亲自劝说张伯苓去台湾。但都被以“衰老多病、不利远道飞航”为由拒绝了。其后几天,蒋经国还曾多次前往张家,但据张伯苓的长子后来说,此时的张伯苓其实已经收到了周恩来写来的密信。

梁吉生:八个字,飞飞不让老校长动,这个事情是只有张伯苓的长子张希陆在跟我谈话的时候来谈的这个情况。

解说:人们普遍猜测,这封信是由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经手。傅冬菊不但是中共地下党员,更是重庆南开中学的校友。傅作义本人与张伯苓也是多年知交。重庆解放后,张伯苓被接来北京暂住,就是住在傅作义的家中。尽管如今这封密信已不知去向,但张伯苓晚年的生活,却真实地被改写了。

梁吉生:重庆一解放,张伯苓就把教务主任刘兆基先生叫来,让他清点所有的南开财务,造册登记,让他把南开中学移交给人民政府。张伯苓这个做得很早的,作出这种决定和动意,那是很早的。

解说:但是已年过七旬的张伯苓,在新社会只生活了一年零两个月,因为在最后关头,出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回到天津后的他处境尴尬,难以融入正在改天换地的新时代。就是在他付诸一生心血的南开,也人人对他避而远之。1950年9月回到天津后,陪伴他渡过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的,是一种令人恐惶的寂静。

梁吉生:周恩来说,这没问题,老校长是我请回来的,我给天津市写信,让他们予以关照。南开中学的老教师,感情是心向张伯苓的,可是南开中学的青年教师认为张伯苓是历史反革命,战犯没有划上你张伯苓,就算不错了,南开的女中的学生看张伯苓来了,过去是蜂拥而至,现在远远地,直呼张伯苓的名字,张伯苓张伯苓,就这么叫。到了南开中学的范孙楼,刚进去不久,就有人通知,我们要在这儿开会,请你离开。

张媛真:我祖父回来也没人来看,南开是自己办的,到最后都不理你,你想你什么心情?现在我想起来,我祖父回来以后,又得一次脑溢血就死掉了,他是第三次,在重庆已经一次。

解说: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在天津去世。第二天就赶来天津悼念的周恩来,为张伯苓的一生做了定论,他说,张校长一生中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此后近三十年,张伯苓的名字在南开的校园里消失了,连他希望安葬在南开的遗愿,也直到他死后38年才真正实现。八十年代初,南开的老校友集资给张伯苓立了一个铜像,摆放在南开大学的校园里。1989年10月,在多方努力下,张伯苓及其夫人的骨灰被移来这里入土,他终于又可以日夜伴他热爱的南开校园了。

更多内容:

翁文灏:地质学的开山祖师为何被两岸遗忘?

陈寅恪:曾寄望于“南北朝” 保存独立与自由

傅斯年:“走”已不是问题 问题是要带走什么

1949年:大知识分子绝大部分选择了留守故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