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牌大放送之“选择:中国知识分子在1949”
2009年12月18日 17:1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张伯苓:南开创办人“葬在南开”的遗愿实现等了38年

石齐平:张伯苓是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的创办人,要了解他当年的影响力,我们可以看看这两张照片。一张1927年,另一张是1947年,两张都是张伯苓从国外回来在天津火车站拍摄的,可以看出来,在这二十年里,张伯苓回国都是一件非常轰动的的事情,尤其是1947年的这次,天津市还在蒋介石的要求下,专门成立了一个筹委会,天津市长杜建时甚至还跑到天津北站,上火车,再陪同张伯苓一起坐在天津东站下车,另外还有一个小插曲,张伯苓回国前,曾经有人建议全市的教堂一起鸣钟来表示欢迎,张伯苓知道后连忙回信说,“惟因时局不清,教堂鸣钟事请勿举行”。时局不清也许不仅是一个托辞,当时国共战争,正在离天津几百公里外的东北打得如火如荼。

解说:1949年11月,大战前夕的重庆人心惶惶。中共在北京建国已经两个月,溃不成军的国民党退守西南,意图“反共复国”。然而重兵把手的乌江天险,11月上旬就已被解放军攻破,重庆门户大开,一种世界末日般的气氛在城中蔓延。

进入11月下旬,从南京撤退广州,又在一个月前迁来重庆的中华民国政府,已准备再次向西退守。但是蒋介石显然已在做最坏的打算,11月27日晚,他来到位于沙坪坝的重庆南开中学,这里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的住所。他的到来,让当时年仅11岁的张媛真忧心忡忡。

张媛真(张伯苓孙女):他说给你预备两架飞机,你们走吧,让我祖父把我们这些人全都带到台湾去。那么我祖父就一句话不说,蒋介石坐在那,两个人就僵在那。我母亲还有我婶婶,就扒在两个房间的门那看,都很紧张,这时候我们才知道紧张。

解说:平津解放时,张伯苓的三个儿子都选择了留下,只有家中的老弱妇孺,被带往重庆与他相聚。当时,张伯苓的处境非常尴尬,对国民政府失望,又对共产党政权疑虑重重。尤其是在1948年5月,蒋介石在第一次总统选举中胜出,邀请张伯苓入阁出任考试院院长。犹疑再三,张伯苓还是迈出了日后追悔莫及的一步。

张媛真:我记得那时候非常清楚,天津市的市长杜建时就坐在我家的外面,我祖父坐里头。就等,看我祖父是不是同意,我祖父当时看不清楚,整个的社会会发展到什么样,他说我不蹚这个浑水,谁来蹚这个浑水,最后还是答应了。

解说:张伯苓被称作南开之父,他创建的南开中学,南开大学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包括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话剧大师曹禺以及日后的台湾省主席吴国桢和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生于光绪年间的张伯苓,看尽了大清末年强敌压境的屈辱和军阀混战下百姓的苦难生活,驱使他最终走上教育救国之路的,正是要挽救民族于贫弱之中的忧国之情。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国八年抗战的大幕。这八年,南开经历了从毁灭到重生,张伯苓也一步一步与蒋介石、与国民政府站到了一起,并于1940年最终加入国民党。就在“七七事变”后25天,日军对天津发起全面进攻,并于7月30日炸毁南开大学,图书馆、教学楼,连带学生宿舍都荡然无存。当时人在南京的张伯苓,获知消息后悲痛万分。

梁吉生(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31号,蒋介石夫妇宴请张伯苓,对南开来说,对张伯苓和蒋介石的关系至关重要,蒋介石说,南开为中国而牺牲,有中国就有南开,非常地振奋。一个62岁的老人,向全国的校友发表谈话,敌人所毁者是南开的物质,而南开的精神将因此挫折愈益奋励。《中央日报》特别发表评论,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这就是南开精神,那么由此张伯苓对蒋介石越发感激。

解说:南开遭受轰炸后,在国民政府的推动下,于1937年8月与国立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长沙组建临时大学,并于第二年西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其后的8年零11个月里,西南联大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在国土沦丧、民族危难的年代,成为中国学人的心灵家园,并为后世传唱。

梁吉生:一个私立的南开的小学校,能够跻身于跟两所最著名的大学组成临时大学,这是一个机遇,历史的机遇,而这个机遇跟蒋介石是有关的。在这种国事、校事、家事的背景下,张伯苓对蒋介石的认识更进一步,他认为蒋介石是民族的伟人。在这样国难当头的危机下,只有团结在蒋介石的领导下,才能够有可能打败日本,建设中国。

解说:而张伯苓与共产党之间,在1938年之前,接触并不频密。对于当时力量还很弱小的共产党,也不太能理解。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