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牌大放送之“选择:中国知识分子在1949”
2009年12月18日 17:1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陈寅恪:曾经寄希望于“南北朝” 保存独立与自由

石齐平:有人说张伯苓是“一着走错,满盘皆输”,如果1948年5月,他能顶住压力,不出任考试院院长,他人生的结局也许就会完全不同。但是那两年间,中国时局变化之快,的确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差一个月,甚至于差几天,你就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决定。所以有人选择观望,走一步,看一步,比如陈寅恪。陈寅恪说过,他不反对共产主义,但他反对俄国式的共产主义,他也曾说过,怕共产党来了,只能吃小米,或买不到对自己极为需要的进口安眠药。所以当解放军包围北平,胡适拉他上国民政府的专机离开的时候,陈寅恪并没有太多的犹豫。只是为什么陈寅恪离开了北平,却最终没有去台湾,而是到了一个他人生地不熟的广州,现在越来越多的史料公开了,陈寅恪在1949年那个时候的前思后想,也逐渐变得清晰。

解说:1948年12月,北平北郊的居民已能真切的感到战争在步步临近,一队队的国军和拖儿带女的难民,从北方仓惶南下。到12月14日,解放军已进至清河一带,距此不到10公里的清华校园,顿时被战争的乌云笼罩。就在14号这天,清华校长梅贻琦告别他守护了17年的水木清华,冒着浓烈的硝烟逃入北平城内。而在城内的北大校长胡适,则差人冒险出城,寻找已双目失明的陈寅恪。但位于清华园新林院52号的陈家,已是人去楼空。胡适心下,焦急万分。

岳南(《傅斯年与陈寅恪》作者):国民党派了飞机,包括电报来,让胡适走,胡适那也是要带上陈寅恪的,傅斯年非常渴望使陈寅恪到台湾去的。

解说:等胡适见到陈寅恪,已是当天的下午,但守城司令傅作义正在与解放军谈判周旋。北平城内形势微妙,胡、陈两家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带着仓促收拾的简单行李,直奔南苑机场。

张求会(《陈寅恪家族史》作者):陈先生离开北平,我想有两点是比较肯定的,一个是没有考虑过留在南京或者上海,他们到达南京的时间,根据胡适日记,晚上六点半,只在南京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到了上海,然后一直是等船,19号到达了广州。第二点可以确定是,就是说陈先生离开北平之后,就准备好了不再回来。

解说:临老三回值乱离,蔡威泪尽血犹垂,众生颠倒诚何说,残命维持转自疑。去眼池台成永诀,销魂巷陌记当时。北归一梦原知短,如此匆匆更可悲。

解说:这首七律,是陈寅恪在奔向机场的路上挥笔写就的。尽管对国民政府晚期的统治满腹怨言,但在大厦将倾之际,陈寅恪的心中涌起的,却是向一个时代的告别的悲壮和凄婉。

张求会:写得特别沉痛,用了“永诀”两个字,一语成谶,终其一生的话,到了1969年过世,他真的是再也没有回过北平

解说:当飞机从南苑机场起飞,低空掠过北平城时,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心中戚戚然,惶惑不已。三天后的南京,一场知识分子的大聚会,也沉浸在让人潸然泪下的悲情中,这一天,12月17日,是北大五十周年校庆,也是胡适57岁的生日。在蒋介石官邸举行的宴会上,胡适哽咽着称自己“乃一不名誉之逃兵”。在场学人无不掩面而泣,没有人留意陈寅恪的匆匆离去,在大家看来,离开了北平,陈寅恪也只能搭上国民政府这艘迷航的巨轮。

张求会:这个其实是把陈先生在1949年这个特殊年头的选择问题,去留问题简单化了,陈先生最终选择留在广州,而不是去了香港,也没有去台湾,是后来经过无数次,可以说挣扎之后,作出了第二次选择。

解说:在中山大学南校区这栋不起眼的红砖房里,陈寅恪度过了人生最后的20年。60年前,这里是岭南大学的校园,而陈寅恪在追随胡适离开北平时,其实已经收到了时任岭大校长的陈序经发出的邀请。门前的小路,依稀还能看见当年刷就的白漆,几近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就是靠着这微弱的白光辨认家的方向。

张求会:他曾经预测,中国的历史可能会像南北朝一样,出现一些什么,国共两党以长江为界,划江分治,所以陈先生选择离开了清华,来到了离长江,我说是不能再南的广州。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