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牌大放送之“选择:中国知识分子在1949”
2009年12月18日 17:1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1949年:大知识分子绝大部分选择了留守故土

解说:傅斯年带走的史语所,尽管已经支离破碎,却已是整个中央研究院13家院所里,最完整迁台的机构。直到1949年4月24日,南京破城的第二天,代理院长朱家骅还在苦口婆心,劝说余下各所撤离南京。然而社会所所长陶孟和早已提出,社会所以一票之差决定拒不动迁,其他各所也多观望再三,犹豫不决。最终中研院400多工作人员,只有不到60人撤离,81位院士中,60人决定留守大陆,12人远走海外,另有9人辗转到了台湾。抢救学人计划终告失败,朱家骅也只能望洋兴叹。

陈永发:社会所基本上左派的比较多,本来是左派的多,向来就是这个所跟傅斯年搞不好的,表面上好像同意了。搬迁搬到上海,到了上海,战事一急转之下,上海一“沦陷”他们都不来了。

王汎森:中研院有一个各所自由独立的传统,所以朱家骅说的那个,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蔡元培留下来这个传统,本来就是你只能劝说,你只能劝他们,可是你不能命令。

解说:最让朱家骅不可置信的是,身为中国地质学界的先驱者,他却没能将中研院的地质所迁来台湾。地质所所长李四光与朱家骅是相交20多年的老友,两人曾同在北京大学执教,又在其后的地质学研究中相互支持。在朱家骅的心目中,李四光是定然会跟随他远走异乡的。

李学通(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学术圈子并不大,地质学界的圈子更小,他们的思想当时来说也比较接近,李四光也是很早就投身于反满革命。在他少年留日的时期,就已经投身到同盟会中,属于国民党那个系统比较早地投身革命的。

解说:1949年当去与留的抉择,突然降临到中国知识分子面前时,李四光正远在欧洲讲学,朱家骅一面给李四光寄去差旅费用,邀他同赴台湾,一面直接给地质所下达搬迁命令,却遭到了抵抗。当时出面与朱家骅据理力争,拒不赴台的几位地质所成员,曾接到李四光从挪威发来的电报,他认为搬迁“只好任有志者前往,若为地质所同仁避乱似无多大意义,我个人绝不赞成”。

解说:最终,81位中央研究院院士中,朱家骅、傅斯年、董作宾、吴敬恒等9人去往台湾;胡适、陈省身、赵元任、吴大猷等12人远走海外;华罗庚、苏步青、茅以升、金岳霖、冯友兰、顾颉刚、梁思永、梁思成、马寅初等60人留在大陆。

解说:1949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成立,原中研院院士、历史学家郭沫若被任命为院长。原中研院院士、地质学家李四光,社会学家陶孟和,气象学家竺可桢被任命为副院长。在1949年去与留的历史关头,绝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选择了留守故土。傅斯年,1950年12月于台北逝世,享年54岁;张伯苓,1951年2月于天津逝世,享年75岁;胡适,1962年2月于台北逝世,享年71岁;朱家骅,1963年1月于台北逝世,享年70岁;陈寅恪,1969年10月于广州逝世,享年79岁;翁文灏,1971年1月于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更多内容:

翁文灏:地质学的开山祖师为何被两岸遗忘?

张伯苓:南开创办人“葬在南开”遗愿等了38年

陈寅恪:曾寄望于“南北朝” 保存独立与自由

傅斯年:“走”已不是问题 问题是要带走什么

<< 上一页11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