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华:中国经济向绿色GDP转变
2009年09月23日 21:11《新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0

因此,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保护费用,即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但是,尽管目前国际国内有关机构和学者付出了巨大努力,由于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没有解决对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货币度量这一难题,绿色GDP核算体系的现实需求与有效供给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由于该问题较为复杂,因此,可能会先从实物方面的核算入手。

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精确还是粗略,只要能尽快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相应的环境资源代价之间建立起某种对比关系,从而为政府、企业与公民的发展、生产与消费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就可以说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复杂的“绿色核算”

《新财经》:绿色核算,没有定价自然就无法核算。而现实中,许多东西难以定价,绿色GDP核算体系是如何确定的?

邱晓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建立起完善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没有一个国家就全部资源耗减成本和全部环境损失代价计算出完整的绿色GDP。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很难估价。

资源分为多种类型,许多资源的耗减成本的估价都是不容易的。比如森林资源,它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如果森林的采伐速度不超过森林的自然生长速度,森林资源总量就不会减少。但是,如果过度采伐,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就会减少。林地和林木资源的耗减成本的估算也许容易些,但是,除了蓄养树木之外,森林具有保持土壤、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当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时,森林的上述功能势必下降,从而相应的经济价值也随之下降,这种经济价值变化的估算就不那么容易了。

对矿产资源耗减成本进行估价也并非易事,因为大部分矿产资源是不进行交易的,没有相应的市场价格可供参照。

不合理地使用土地,比如过度地使用化肥,利用被污染的水进行灌溉等,会导致土地生产能力的下降,这也是一种类型的资源耗减成本,对这种成本进行估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过度放牧,造成草地沙化,草原面积减少;过度开发水资源,导致江河断流,地面沉降,等等;人们都知道其代价惨重,但其经济价值有多大,估计起来也很困难。

大气和水具有消化吸收废弃物的能力。所以,如果人们的经济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在大气和水的消化吸收的能力范围内,空气和水体的质量就不会下降。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地区所产生的废弃物大大超过了大气和水的消化吸收能力范围,导致空气和水体的质量下降,环境损失严重。把已经受到污染的空气和水治理达到一定的标准,需要多大成本,估价起来非常困难。

有鉴于此,要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要对我国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进行科学合理的估价,要计算出科学的绿色GDP,需要我国有关资源环境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需要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者做艰苦细致的努力,而且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

《新财经》:您是否同意新的综合发展框架将导致中国自然资本出现新的变动轨迹?

邱晓华:过去20多年中国自然资本的变迁曲线,既反映了中国的自然资本折损率大幅减小,也显示出利用全球化和环保投资对自然资产的补偿效应。但补偿水平还不足以抵偿全部自然资产损失,因而自然资本目前仍为负值,说明自然资本存量还在不断减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宏伟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