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亚昭追忆知青岁月:为逝去的青春扫墓
2009年05月20日 15:17凤凰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二)

尽管时光已经流淌了四十个春夏秋冬,但如今再去揭开那一页发黄的历史,重温那一段浸透酸甜苦辣的知青岁月,还是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震撼。因为不断奔流的时光之河,早已将记忆中的印迹冲刷得支离破碎了。

记得那时,我们13位(5男8女)知青被分配到伏州小队。当时国家为鼓励知识青年 下乡,在第一年给予每人每月定量供应28斤米、4两油、8元津贴的补助。

下到小队后,因为知青厨房还未搭盖,知青都被分散到农民家里吃派饭。当地纯朴的农民把我们当作是远道而来的客人,都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我们。

第一顿饭,我被分到房东豹子的家里。豹子家的生活在队里算数一数二的,但一年全家老少工分加起来,也只分红3、4百元。他们用青菜、竹笋、鸡蛋、兔子肉和糍粑来招待我,并不停地往我的碗里夹菜。要知道,那里的山民们是很贫穷的,平时家里做菜都是没有油的。但这次为了招待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青,他们真的是倾其所有啊!我看见他们在做菜时,把悬挂在灶台上方的一块黑乎乎的肥肉干,在锅里擦一下,然后又把肉挂回去,为的是让锅里有点油腥味。这已经是当地农民当时对我们最好的招待了。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最好吃的只有他们那撒上白糖、豆粉,香喷喷的糍粑。

以后,我们会按照吃饭的餐数给他们粮票和钱。

那时,大队没有电。当地农民夜里照明用松明,家景好些的,有煤油灯,但也不常点。我们知青条件好多了,县里给我们发了马灯。后来我们自己用小玻璃瓶装上煤油,插上灯芯,制成小油灯。刚到乡下时,我们的夜生活就是围着昏暗的煤油灯聊天、唱歌、看书。

那时,一切还保留着学生时代的习惯,每个人床上都挂着蚊帐,枕边都放着几本书。

那时,我们谁都不知道未来的道路有多崎岖,有多漫长……

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

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

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又漫长,

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摘自《南京知青之歌》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潘亚昭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