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亚昭追忆知青岁月:为逝去的青春扫墓
2009年05月20日 15:17凤凰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用生命诉说

我从小就喜欢竹子。

故园老屋的假山边,父亲亲手种植的竹子,长年累月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一蓬蓬、一簇簇。即使是在文革那恐怖的岁月,无人打理,它依然默默地仰望着蓝天,伸展着它的绿叶。

上山下乡时,我随身带着故园的两片绿色竹叶,夹在书本中。岁月的流逝,带走了它的一袭绿衣,但它换上黄色外套,变得更加坚强。

在插队的八年岁月里,我居住的土屋墙上始终挂着一幅郑板桥的竹画,上面写着我最珍爱的词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清晨,我默默地注视着翠绿的叶片,那一粒粒珍珠般的水珠儿在滚动。是你的眼泪吗?竹子,你是否也有伤心事儿要向我诉说?

傍晚,我喜欢静静地倚靠着竹枝,听着鸟儿归林的一声声鸣叫。伸出双手,接住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

翠绿的竹子是不开花的,如果开了花,那就是走向生命的终结。

竹子的花,是不会招蜂惹蝶的,它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代留下一片新绿。

许多人喜爱竹子。

许多人赞美竹子。

可是又有谁知道,竹子开花的过程是如此的悲壮?

又有谁知道,这淡淡的花儿中,孕育着永恒的生命?

如今,许多当年的知青们,正如这开花的竹子一样,在用自己有限的生命,饱含眼泪,蘸满心血,书写着知青的真实历史。记录下来我们曾经的青春,曾经的苦难,让往事并不如烟,让后代知道,我们曾经这样生活过。

我们这些知青,在无奈、苦涩的青春岁月中,原本应该绽放的鲜花凋零了,原本应该实现的梦破灭了。

许多知青的一生,苦难多于欢乐,磋砣多于机遇。大多数人返城后,年岁已大,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待业,住房困难,结婚生子,补习功课,学习技术,供养父母,培育子女……如今有些已进入老年的知青,又遇上下岗,再就业,医保,房改等等诸多磨难。更有一些当年一起插队的知青,已离开了人世。知青们能平安的走到现在,实属不易。

这一切,只有当过知青,只有亲身经历过,才可领会那种刻骨铭心的伤痛。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已过四十年,知青大返城也已三十年。但无论岁月如何流逝,我心中那鲜血淋淋的创伤,永远难以愈合。每当我遥想那已逝去的青春,总是热泪长流。

四十年的岁月里流逝走多少人的青春年华,但是四十年的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带不走那一件件刻骨铭心的往事。

人的一生只有几十年,但唯有这几年,让我终生难以忘怀。

人的一生只有几十年,但唯有这片沾满知青血泪的土地,让我魂牵梦绕。

人的一生只有几十年,但唯有这片见证过我们青春的土地,常让我泪流满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潘亚昭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