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科:我的知青岁月(11-20)
2009年05月12日 18:16凤凰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12)

四季轮回,1971年的春季如约而至。

早春时节的北大荒,乍暖还寒,二月的北风赛镰刀,知青们算是领教了春寒的滋味。

万物尚未复苏,蛰伏在冻土下面的所有生命已经蠢蠢欲动,毕竟春天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为了施工期的正常运作,我们开始了紧张的备料。

基建排的徐恩排长,知青们背地里都叫他为"徐黑子",意为此人心黑手黑。他规定男女知青之间相互搭配,2个人一组,男知青刨河沙,女知青清理,每组每天要完成5吨河沙的任务,大约是一台解放牌载重汽车一次的运输量。我们需要每天扛着铁镐和铁锹,步行15公里去北河刨河沙,完成任务后还要扛着镐锹再步行回返,这样,每天一个来回就要步行30公里,还要完成刨5吨河沙的任务。如此的强体力劳动,是谁都吃不消的。

我和上海知青陈文娟一组。

文娟是那种看似柔弱,骨子里刚强的姑娘。

我们每天都是踏着厚厚的积雪,肩扛着锹镐,怀揣着冻得发硬的馒头,去北河刨河沙。渴了,只能捧一把雪吃;饿了,就把冻馒头用火烤热。就这样一把雪、一口冻馒头……

北河,是一条内陆河,源头不祥。河流沿张广才岭的自然走向,时而自西向东,时而由北向南,弯弯环环,曲曲折折,环绕着北大荒的黑土地上。北河很浅,但水质清澈,味道甘甜。夏天时,河水可以直接饮用,绝对不会喝坏肚子,且沿岸遍是翠柳、野花和绿草,一片美丽的田园风光;待到隆冬时节,河水成冰,宛若曲曲弯弯的滑冰赛道,河冰清澈见底,可见一些不知名的小鱼在冰层下面游来游去,使我们在北大荒的酷寒风雪中感受到一丝生命的律动……

整个春季的基建备料持续了大约3个月,也就是说,我们就这样辛苦劳作了3个月。

我们早已忘记了膏粱厚味,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够安稳地坐在炉火旁,吃一顿热饭热菜,喝一口热汤,感受一下温暖的味道。

但是,这些不属于我们这些知青。

是北大荒的寒风,历练了我们的心智;粗糙的皮肤已全然失去了往日的青春风采,甚至于比当地的土著更加粗犷;

是北大荒的寒风,雕刻出我们的北大荒性格,那就是--坚韧不拔,刚正不阿,不向命运屈服,敢于勇敢地面对命运及一切困难的挑战。

我们每天都要步行一身汗,干起活来又是一身汗,单薄的棉衣经不住北大荒旷野里北风的侵蚀,那种透心凉的感觉让人记忆犹新。如今我的老寒腰和老寒腿的毛病,应该就是那个时候落下的毛病。

我想,没有人会渴求体会地狱般的感觉,那就是无助、寒冷、孤独、失望、忧郁、生不如死;也不是谁都能够经历凤凰涅槃般的新生过程的……因为那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我们知青只是普通人,我们需要过普通人的生活,我们也渴求结交女朋友,然后结婚生子,成为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我们也需要敬父母,爱子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青们所追求的其实是很务实的生活理念,是作为人的最起码的、最低的生存标准。

然而,这样最低的生存标准,在那个全民"集体感冒""集体发烧""集体狂热"的年代,也成为了一种奢望。

已经逝去的那些荒唐岁月,完全是耗用了我们3000万知青的青春"熔铸"而成,无论我们在何方,无论是温暖的南方还是寒冷的北国,无论是高山还是平原,也无论是森林还是荒漠,都有我们这一代人迷茫的足迹。

在那些苦痛的岁月里,我们也曾在那最初并不属于自己的故土上播撒过爱,挥洒过汗水,甚至流过血……

而在我们回城之后,兵团那块贫瘠的土地却成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第二故乡,曾经的爱也变成了我们心底的痛。也可以说,那一段知青生活,是我们人生之旅中最难以忘怀的岁月。

因此,虽然其中有苦痛,我们还是怀恋,还会撕心裂肺地追寻着已逝的青春,同时思考着:这是谁的错?是时代?还是自己……

这些,便成为我们这些老知青对时代和历史反思的重要内容,并试图对其内涵做出各种各样的诠释。

在知青生活的各个侧面,曾经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压抑,扭曲了一代知青的灵魂和人性。诸多知青的生活,曾经被兽性所充斥--有的知青会像土匪一样抢食老百姓的鸡鸭,有些知青还会结帮成伙地持械斗殴,血洒黑土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缘于生存环境的恶劣,一方面是因为精神上的颓废与迷茫。

随着知青运动的结束,知青一代涌动着一种对"文革"及"上山下乡"知青运动的反叛情绪。"文化大革命"期间,任何人都要服从于所谓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形象几乎纯属于阶级斗争的工具,大多是精神飞翔而肉体呆滞、思想高明而精神空虚的英雄,变成了抽象的阶级代表,而不是具体的个人和具有个性的典型形象。英雄们甚至向全世界证明自己:可以不吃饭、不结婚,可以没有性、没有任何情欲,而且只有达到这种非人的境界之后,才能成为可以通用于任何世纪、任何场合的"英雄人物",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然而,人是社会的动物,是社会生活的主宰,人在生活中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人性。人是现实与历史的创造与拥有者,因而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真实就不得不表现为完整的人性,而不能只表现为阶级倾向性。正是这种思想,体现了大部分老知青对于传统意识的回归,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姚科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