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与旧秩序的崩溃
2008年07月24日 14:02 】 【打印

但接下来却并非是帝国的崩溃,1860之后的30年是中国社会一个复兴的时期,远非今日我们想当然的黑暗岁月。一代新的政治人物已经崛起,在中央他们以恭亲王与文详为代表,能用更熟练的技巧处理对外关系;在地方他们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为代表,成功地镇压了太平天国等一系列的反叛。他们正直、勤奋、自我克制,重新树立了道德的榜样,他们大力挖掘人才,为官僚系统注入了生机;在外交上,总理衙门的引入让中国在处理对外事务上逐渐专业化,并赢得了某种尊敬;在军事上,更多的现代装备被引入湘军、淮军,包括机枪与克虏伯大炮;在1860年代,随着各路义军的逐个消亡,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新开垦的土地带动了新的移民;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开始着手建立现代工业,甚至中国商人在沿海贸易方面也开始赶上外国商人;新思想也开始被引入,更多的翻译作品受到了手握政权的地方改革者的重视;被腐败与战乱所摧毁的地方行政系统重新运行起来,士绅再一次发挥起作用;教授传统儒学的学校大批兴建,继续为帝国提供稳定的思想教育……在面对中国社会的老问题上,改革派们的成效卓著。比如,左宗棠完成了新疆的平叛,让帝国的光芒在西北地区重新闪耀;山东的丁宝祯治理了黄河及大运河的水患,加强了地方团练,改革了盐政;李鸿章则建立了还算现代化的军队,创造了江南制造局。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

自1860年代开始的,被历史学家称之为“同治中兴”的改革,在很多方面,就像是日本人差不多同时开始的明治维新一样,似乎标志着一个古老文明面对现代挑战的应变。中国和日本同为专制政体,改革同样由精英阶层自上而下地推动,而在才智上,李鸿章一代也绝不逊色于伊滕博文一代。一直到1894年中日正式交战前,这两个国家谁的成功更显著,似乎仍未有定论,一位观察者在1870年代分别了考察了中国与日本之后,很确定地说,中国的前景更值得期待。但这两场变革的显著区别是,当面临挑战时,中国首先选择的是从历史中求诸答案,变革者们最主要的期待是恢复一个他们幻想中的朴实和稳定的农业社会。

在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眼中,黄金时代总是存在于那个已经逝去的年代,他们采用的各种手段,不管是来自西方还是自身,都是为了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原有的政治体制和原有的思维模式。所有近代化的努力,都像附着在内脏已经腐烂的身体上的光鲜皮毛,在任何一个考验面前,这种分离都如此明显,对于中国政治系统的官员来说,中日战场上的输赢,其重要性远比宫廷政治要小得多。改革虽然暂时扭转了内部传统部门的颓势,但不过是加固了那些本应被改变的体制,它使一个王朝延续了更多的时间,却没有向现代国家方向演变。向它所期待的康乾盛世一样,王朝或许可以击败来自内部的叛乱和来自中亚腹地的挑衅,却对来自海洋那边的挑战无力抗拒。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许知远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