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的诞生:历史中的荣毅仁与邓小平
2009年10月14日 17:14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解说: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当初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探路者,一句最形象的比喻,究竟做成一个什么概念的商业模式,才行之有效又符合当时的国情,深谙商道的荣毅仁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一个大胆的构想便浮出水面。

李岚清(原国务院副总理):他就向中央提出来成立一个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当然我们也许要问了,他提出信托投资公司,他是在,要求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的一个国营的信托投资公司,那么按照现在我们这个观点来看,好像怎么没有股份制,等等,是不是这个是官商不分。但是,我们不能离开当时的背景,能提出这样一种公司,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了,也只有在那个情况之下,提出这个建议才变为可行。

樊纲:1979年那时候你说要搞一个民营的,它钱都没有,它资本从哪来都没有,你不能把国家的钱白给,白给一个民营企业吧。那么那么所以,中信这样的机制,这样的一个体制,它是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所以我们也不能割裂历史。反过来说,这就是说中信本身要不断发展。

要从一个国有的信托公司开始,逐步逐步地向产权多元化,逐步逐步地向这个市场机制,逐步逐步地向国际化,刚才说的金融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解说:1979年4月荣毅仁一行15人,便远赴欧洲三国实地考察,所到之处,立即引起所在国的高度关注,他们甚至认为荣毅仁的造访,意味着中国向世界发出改革开放的信号。当时的《法兰克福汇报》,曾经这样报道说,中国民族资本家将率团出国访问,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运营管理模式,让这位充满爱国热情的荣毅仁,不禁为之感叹,从而也更加坚定了要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跨国公司。

李岚清:他提出这个公司的这个建议,我记得当时,对这个公司的业务,归总了几条,那都是带有创新性的。

常振明(中信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因为中信公司成立的目的,它当时是在计划经济的这个框架内,走一条市场化的道路,所以当时是三个引进,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还有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管理办法,用市场化的办法来操作。

德地立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如果当时没有像这种邓小平这样的一个伟大的领袖。能在那样的环境之下,明确提出这种改革开放这样一种思路,也没有如果没有荣毅仁这样的一个过去在解放前有过一些这个经营管理的这样的一种爱国资本家,而且在后来又是那样一个,特别爱国的这个精神,使他让他留下来。

这个后来是在通过改革开放的初期,他又想做些这样的对国家好的这样一些事情,我想中信这个集团是不会诞生的。

吴小莉: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气魄和高度信赖,给了荣毅仁敢为人先的非凡勇气和力量,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如今被推到了风头浪尖的荣毅仁,首先想到的是要开办这样一个公司,人才是何等的关键。可是在当时的大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磨难之后,曾经是风华正茂的那些杰出的工商企业家们,已到了耄耋之年,少如凤毛麟角了。

解说:在中信筹建之处,已经年逾古稀的几位工商界的元老,在荣毅仁个人魅力的感召下,纷纷加入到创立中信公司的队伍中去,徐昭隆便是其中之一。

徐昭隆(原中信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92岁):他这个为人是很诚恳的了,他就是说办这个事情的意义,同时,他知道我们几个是经过文革这么个事情,也心灰意冷。他说我现在也就是要出来担当这个事的,要靠大家帮助,他很虚心的,是吧,那么我们就留下来试了。

闵一民:荣毅仁要找人,所以一种机缘,那么我为什么荣毅仁认识我,还还不行,还得雷任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