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子PK枪杆子——中日战争中的知识分子(图)
2008年08月03日 10:36《先锋国家历史》 】 【打印
相关标签: [中国] [日本] [知识分子] [甲午战争]

日本尽管有内争,但“民主集中制”执行得很好,闹归闹,朝野还是一心对外,甲午战争令日本国内各阶层空前统一,明治维新、西南战争等造成的隔阂,迅速被弥和。而中国方面,清议扰扰,说风凉话的、下拌子的、瞎起哄的,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乘机诬陷李鸿章父子通敌卖国的,令李鸿章愤怒异常。

甲午战争的海战战场,则成为双方新一代“海龟”将领的角斗场。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不少军官,多有留洋的经验,有的甚至是同学或校友。同样的西方教育背景,同样的欧洲产铁甲军舰,同样的完全用英语进行的战场指挥,背后较量的就是军事之外的因素。北洋舰队之败,实在非战之罪也……

硝烟尚未散尽时,伊藤与李鸿章在马关开始谈判。在国家利权争夺外,双方也涉及了很广泛的话题。伊藤建议大清“必须对明于西学、年富力强者委以重任,拘于成法者一概撤去”,当他说这话的时候,他留英时期的好友罗丰禄、伍廷芳也正襟危坐在李鸿章侧后。当年的英伦同窗,如今一方贵为国家元首,另一方却还厕身幕僚。据说李鸿章对此亦深有同感,回国后奏请将罗、伍二人起用,分别出使英、美。但终其一生,二人与昔日同学伊藤在功业上终究难比。这种个人命运的差别,正是两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戏剧性对照。

当李鸿章用同文同种、一衣带水的“情感牌”来和伊藤套近乎时,伊藤一边用“中堂之论,甚惬我心”顺势化解,一边将一个沉甸甸的话题扔还给李鸿章:“十年前我在天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何至今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

李鸿章倒也坦率:“维时闻贵大臣谈论及此,不胜佩服,且深佩贵大臣为变革俗尚,以至于此。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当时贵大臣相劝云,中国地广人众,变革诸政,应由渐来。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盛。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甲午战争后,中国士大夫果然被震惊了,但所掀起的第一波浪潮,不是自省和反思,而是将责任悉数归咎到李鸿章“卖国”,拒签马关条约、请诛李鸿章的呼声响彻朝野。

相关阅读:

甲午祭——举国浑噩的悲剧

甲午之战:英国远东舰队险些进攻日本

甲午战争:中国也输在外交上(组图)

甲午最嚣张日舰“吉野”号最终被撞沉在中国黄海

洋务运动之殇:清军丢弃弹药比日军消耗还多30倍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